奧巴馬的經濟團隊能否穩定市場?

標籤:

【大紀元11月25日訊】(美國之音記者:莉雅2008年11月25日華盛頓報導)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星期一在芝加哥宣佈了他的經濟領導班子的組成。這是他實施一個龐大的經濟復甦計劃的關鍵一步。這個班子看來得到了股市以及經濟學家的積極回應。

當選總統奧巴馬11月24號在芝加哥舉行記者會,宣佈任命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蓋特納出任財政部長一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擔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另外,克里斯蒂娜.羅默爾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以及梅洛迪.巴恩斯出任國內政策委員會主任。
    
羅默爾是一位宏觀經濟學家以及經濟歷史學家。從2003年以來,她一直是私營研究機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貨幣經濟項目的共同負責人。
    
巴恩斯是美國進步中心負責政策的執行副總裁,曾經擔任過肯尼迪參議員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首席法律顧問。奧巴馬稱她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政策專家之一。
    
奧巴馬在發佈會上表示,這些人選符合他組建經濟領導班子時所使用的標準。
    
他說:「我尋求那些既有良好的判斷力又有新思維,既有豐富的經驗又有很多大膽新想法的人出任領導職位。最重要的是,他們要認同我的根本信念,即在平民百姓遭受痛苦的時候,華爾街不可能繁榮興旺;在這個國家,我們作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一起患難與共。」

*蓋特納任命受歡迎*
    
一旦得到參議院的批准,現年47歲的蓋特納將是奧巴馬政府應對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最高級內閣官員。而在克林頓政府期間擔任過財政部長的薩默斯將在白宮為奧巴馬出謀劃策。作為國家經濟委員會的負責人,薩默斯將協調奧巴馬政府的經濟政策,包括奧巴馬星期六宣佈的通過重建基礎設施以及開發替代能源等手段創造或是保留250萬個就業機會的計劃。
    
蓋特納的任命在華爾街受到熱烈的歡迎。上星期五,有關蓋特納將出任財政部長一職的消息導致連續幾天大跌的股市竄升500點。

*伯恩斯坦:非常強大的班子*
    
華盛頓的經濟研究機構經濟政策研究所的高級經濟學家伯恩斯坦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對這個班組作出了這樣的反應。
    
他說:「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班子。我們需要看到的是,這些人並不屬於某一個意識形態,不像布什總統的經濟班子那樣更傾向於市場原教旨主義,即市場可以自我矯正,絕對不要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的觀點。這些人當然尊重這些干預的局限性,但是在必要的情況下不會害怕對市場進行干預。」
    
這位奧巴馬的顧問認為,挑選蓋特納出任財長是一個明智之舉。
    
他說:「這個人真正瞭解華爾街,熟悉有關的規定,知道這些公司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失敗的經驗教訓,但是他又不是華爾街的產物,而一直是一個公職人員,而且有很多國際經驗。他是一個能夠在金融市場進行實地操作的人,但是又沒有你可能擔心的會同這些金融公司存在利益衝突的問題。」

*能夠與時俱進*

作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蓋特納參與了今年的所有救助計劃,包括從貝爾斯登到摩根大通到美國國際集團和花旗銀行,以及讓雷曼兄弟倒閉的重大決定。    
    
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也有很多人批評說,蓋特納是一系列最多隻取得了有限度成功的重大政策決定的設計師。
    
另外,蓋特納和薩默斯都是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長魯賓的門徒,是所謂的「魯賓經濟學」的追隨者。他們主張預算平衡、自由貿易和放鬆金融管制。魯賓和接替他財長職位的薩默斯所執行的經濟政策帶來了90年代的經濟繁榮。而蓋特納在財政部則得到薩默斯的提拔,出任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在2003年,薩默斯力薦蓋特納擔任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一職。
    
美國自由派雜誌「美國前景」的創辦人之一羅伯特.庫特納認為,使他感到擔憂的是,奧巴馬經濟領導班子的人沒有一個是這個圈子的局外人。這位撰寫了「奧巴馬的挑戰」一書的作者擔心的是,這個班子裡缺乏不同的意見。
    
不過,以前跟魯賓經濟學存在重大分歧的伯恩斯坦對此並不感到擔心。這位最近同魯賓共同撰寫專欄文章的自由派經濟學家表示,這些人並不是從意識形態出發的教條主義者,而是能夠與時俱進。
    
他說:「我不肯定魯賓本人現在會認得出魯賓經濟學的樣子。我認為,這些人基本上是中間立場的、主流經濟學家的體現,能夠跟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在奧巴馬宣佈了他的經濟班子的組成之後,股市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反應。不過,伯恩斯坦認為,不能從股市的反應來衡量這個班子的好壞,而是要看他們將採取的行動。
    
同薩默斯在哈佛大學同時教過書而且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任職時也同蓋特納共過事的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認為,奧巴馬政府在執政一百天的時間裏作出的決定將給今後三、四十年的經濟打上烙印。

相關新聞
外電:人事權換任國務卿 希拉里趕絕仇家
美國購物網站出售金正日T恤批評奧巴馬
奧巴馬擬提另一振興經濟方案  達7千億美元
政壇得意 奧巴馬美國書市也當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