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新種細菌性腸炎 侵襲美加歐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4日訊】〔自由時報編譯鄭寺音/綜合報導〕近幾個月來抗藥性葡萄球菌與大腸桿菌感染案例攻佔頭條、吸引大眾目光之際,一種新型細菌肆虐的對象,悄悄地從過去常見的年老住院病患,擴展到院外健康的年輕人、孩童與孕婦身上。

困難腸梭菌新種NAP1

這種「困難腸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近來美國十州與加拿大、歐洲等腸道感染案例的罪魁禍首,感染者不時出現水便、發燒、腹部觸痛等症狀,也有少數併發敗血症、結腸炎,甚至致死的案例。

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調查員庫蒂說:「這是醫院常見的感染,但現在院外看到的新種流行性病毒株,是讓人關切之處。」此種病毒株稱作NAP1,似乎比原先的病菌更具毒性。

費城卓克索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歐多尼爾說:「許多事尚待研究,尤其是這種細菌從院內案例轉變為社區感染的原因。」

抗生素殺死好菌 導致增生

排泄物中發現的「困難腸梭菌」,是引發院內感染、腹瀉的主因。病患因接觸帶有細菌的東西,接著碰觸嘴巴而感染,若病患服用鹽酸克林黴素、盤尼西林等抗生素,抗生素會影響結腸內正常細菌的平衡,殺死保護身體的好菌,讓「困難腸梭菌」增生,開始釋放傷害腸道的毒素A與B,從而造成腹瀉與發炎。

根據疾管局的數據,「困難腸梭菌」病症模式一九九○年代末期開始改變,一九九六到2003年間案例幾呈雙倍成長。

院內案例擴大成社區感染

這種病毒株的毒性A是過去的十六倍,毒性B則是過去的二十三倍,或許也能解釋院外與未服用抗生素者感染案例增多、病患病情較以往嚴重的原因。庫蒂本月在美國傳染疾病協會的年會上發表研究指出,北卡羅萊納州「困難腸梭菌」的病患,一成八是在院外感染。

「困難腸梭菌」疫苗已進入初步測試階段,而可解毒的藥物Tolevamer,亦已進入第三階段的臨床測試;民眾可藉著了解「困難腸梭菌」的病徵做好預防,腹瀉超過三天、伴隨發燒或血便的民眾,應尋求治療,適當的洗手可降低疾病擴散機率,抗生素也應在醫師開立清楚的處方下才可服用。

(//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