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五日電)台灣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建仁等人研究指出,B型肝炎病人體內病毒量愈高 ,肝癌風險愈高,治療B肝的新目標是將血中B肝病毒量壓低至每毫升一千個以下;同時,即使B型肝炎e抗原陰性的患者,仍應定期檢查病毒量,預防肝癌發生。
最新一期的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刊出陳建仁的研究,這是全球迄今關於B肝病毒量與肝癌自然史最大型及追蹤最久的研究,自一九九一到一九九二年起,共有三千六百五十三個台灣七鄉鎮市慢性B肝帶原者參與研究,平均每人追蹤約十一年五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病人血中B肝病毒量介於每毫升一 千個(十的四次方)及一萬個(十的五次方)以上時,未來肝癌危險性是病毒量低於每毫升一千個的兩倍以上。兩組病人經過十三年追蹤,前者肝癌累積發生率為百分之一點三,後者為百分之三點六。
陳建仁今天說,健保是以血中病毒量超過一萬個為治療對象,這項研究中則發現,這類對象未來發生肝癌的危險更高達六倍以上;肝病研究學術團體考慮,最好是在病人病毒量超過每毫升一千個以上,即開始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提早抗癌。
他並指出,過去認為肝功能指數正常的B肝帶原者,又是e抗原陰性者,可以比較放心,但是這項研究又認為,e抗原陰性又病毒量增多,反而提高警覺,因為這可能意謂著B肝病毒發生突變,使治療變困難。
B型肝炎的抗原分為表面抗原及e抗原,一般認為B 肝表面抗原陽性反應是檢測已經感染,e抗原陽性是檢 測B肝病毒大量複製的標記,學界目前最新的看法是, 檢測B肝病毒量可能比驗e抗原更能預測肝癌風險。
陳建仁說,B肝帶原者不分男女老少,應該每一到二年檢驗一次病毒量,檢驗費用一次大約新台幣一千五百至二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