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8月14日訊】(記者葉涵報導)相信大多數人都嚐過緊張焦慮不安的心情,也許是因為一個考試,生活中遇到挫折、壓力,嚴重的時候就會演變成身體的不適,如肌肉緊張、容易疲勞、頭痛、呼吸急促、心悸、腸胃不適、睡眠品質不佳;心理的反應往往是無法控制的擔心、易發脾氣等。
當然輕微的焦慮對人來說或許是一種生活的促進,但是當身心不適的程度足以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時,我們會將它視為一種病態,需要治療。根據馬偕紀念醫院家醫科醫師林育靖表示醫學上所謂的「焦慮症」是指焦慮與壓力嚴重程度不成正比,壓力過後而焦慮仍持續存在,或即使無外在壓力卻依然感到焦慮。
林醫師解釋焦慮症又有較細的分類,「廣泛型焦慮症」和「恐慌症」是常見的典型。「廣泛型焦慮症」是指對許多事情過度擔心,自己也覺得難以控制,主要症狀包括靜不下來或浮躁不耐煩,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或腦中一片空白,容易發怒,肌肉緊張,睡眠障礙,在至少六個月的期間內,擔憂的時間多過不擔憂的時間。
「恐慌症」則會一再產生強烈害怕或不舒服的感覺,如鯁在喉,來襲的症狀有心悸不安,渾身冒汗,四肢發抖,呼吸困難,頭暈噁心,以及害怕自己會失去控制、發狂,或害怕自己將要死亡。其他如害怕被人注視的「社交恐懼」,無法控制的重複思想或行為的「強迫症」等,也都屬於焦慮症。不同類型的焦慮症可能同時存在,甚至伴隨憂鬱症的發生。
林育靖醫師表示「焦慮症」是需要治療的。和其他慢性病同樣的,焦慮症的治療也分為非藥物與藥物兩方面。非藥物治療部分,首先,醫師須讓患者了解何謂焦慮症,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症狀,教導規律的運動、合宜的飲食、休息,另提供輔助的精神治療方式,包括病患本身可以達成的如肌肉放鬆訓練、靜坐練習心理治療等。而藥物治療則須由醫師審慎評估病人的狀況。
在這科技爆炸的時代,成與不成,幾乎人人都希望擁有安全、安逸又富足的生活,但是在追逐中往往會失去了方向,陷入迷惘、焦慮、失望中,也許在真愛與和諧中才能尋得生命的真正歸屬。◇(//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