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季寬特稿)中國進口原油在二零零四年突破一億噸,估計到二零二零年,中國每年石油消費量至少四億五千萬噸,但原油產量僅一億八千萬噸至兩億噸,屆時原油對外依存度將接近百分之六十。因此,開發新油源與掌握原油運輸管道,成為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要課題。
麻六甲海峽是中國海上石油生命線。中國自一九九三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以來,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五分之四經由麻六甲海峽運輸。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每天通過麻六甲海峽的船隻,近六成是中國船隻,麻六甲海峽與中國的經濟安全息息相關,直接扼住中國的能源咽喉。
二零零三年,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分析中國的經濟形勢時,首次提及金融和石油兩個國家經濟安全概念,他要求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採取積極措施,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
如何突破「麻六甲困局」?中國能源研究機構曾提出三個解決方案:一、建立泰國南部沿海的海陸聯運陸橋。二、建立泛亞石油大陸橋。三、開鑿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運河。
但是,據中國發改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興珊指出,前兩個方案只能解決四千萬噸的原油運輸問題,作用有限。
泛亞鐵路的進展則因資金、路軌規格等問題,至少要費時十年至二十年。至於開通克拉地峽運河,中國依然擔心無法擺脫美國的控制,因為泰國也有美國的駐軍,中國對石油進口安全仍有懸念。
其他的方案對解決中國石油安全也有緩不濟急的問題。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錫星在中國新聞週刊撰文指出,中緬輸油管道可以讓來自中東的石油,從緬甸的實兌港上岸輸往雲南。
這條途徑比經過麻六甲海峽把原油運到廣東湛江提煉後再輸送至中國其他地方,至少能縮減一千兩百公里的路程,而且相對安全得多。
林錫星分析,中國目前的能力首先是要顧及南沙群島,克拉運河工程遠在南中國海和中南半島南端,對中國來說鞭長莫及,「看似解決了麻六甲海峽的問題,實際卻栽進了中南半島這個火藥桶」。
然而,由於雲南缺乏石油工業的基礎,如果要興建中緬石油管道,同時另需籌劃興建從雲南向其他省市的輸油線路和管道,所費將超過二十億美元,因此目前中緬輸油管道方案仍停在學術層面。
此外,中國也在積極開拓與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石油合作,但這些合作都擺脫不了油氣輸送線路的問題。
就如中國能源專家所言,在對麻六甲海峽的影響力方面,中國是不堪一擊,以中國目前的實力,根本無法控制這條海峽,再加上美國把麻六甲海峽列為全球戰略必須控制的十六條咽喉水道之一,一旦美國介入,任何國家都無可奈何。
儘管如此,中國仍致力於強化南海軍力。除了已在南沙群島控制數個島礁之外,近年加速擴增南海艦隊實力。先是把旅大級的湛江號、珠海號配置在南海艦隊,繼而加上旅海級的深圳號。
本世紀再添「中華神盾」的168、169、170、171四艘新驅逐艦和四艘054新型護衛艦。如果再計入新型核潛艇,未來發展航母編隊也非無可能。
在提升軍事實力之外,中國還借助外交與政治、經濟的合縱連橫,增強在南海及東亞區域的影響力。例如參與東南亞國協,在建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同時,進一步將雙方關係從經濟層面拓展至政治和安全領域。
同時,運用東協這個平台加強與日、韓的關係,推動東亞合作,中國這些動作,其實都與維護輸油線路安全有關。
日本富士通綜研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田邊敏憲即曾經對中國媒體指出,在能源問題上,東協與中日韓「10+3」必須友好開展合作,中日韓俄甚至可視情況建立能源共同體。
北京已在海南設立中國南海研究院﹐專責研究南海的戰略形勢。中國也在二零零四年首度舉行南海海難救援演練。中國海事局副局長劉功臣表示﹐做好南海的海難救助工作﹐對於保護中國能源運輸線「至關重要」。
因應高油價及能源競爭日益激烈時代的來臨,中國採取的是「北連、南通、東擴、西進」四面出擊的策略。展望未來,中國在南向打通和保護石油輸送線路方面,勢將投注更大的資源;圍繞麻六甲海峽,中國也將致力增強制衡美國的戰略部署。有關情況的發展,將深深影響今後東亞的安全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