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月2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申慧媛╱嘉義報導〕台灣行政院下週一(廿四日)將決定國內大學五年五百億國際一流大學經費分配原則,其中計劃將高達八成、四百億元分配給台、清、交、成大四所大學,其餘九所指標型大學只能分享二成、總數一百億元的補助,由於差距太大,引起大學校長強烈反彈並共同發表連署聲明,要求教育部及行政院重新思考經費預算分配原則。
五年五百億元的教育經費,各大學搶得凶,對於指標型大學的反彈,台大、清大、交大及成功大學則認為,要發展國際一流的頂尖大學,五年五百億的經費就不宜太分散,「雨露均霑」式的分配,肯定不會有效果。
中正大學校長羅仁權說,原五年五百億經費分配,台大、清、交、成大四所頂尖大學佔六成,其他九所指標型大學佔四成,但行政院上週臨時變卦,將分配比例調整成八比二,對其他指標型大學發展「情何以堪」。
據指出,其中八成、四百億計畫分配給台大、清、交、成大四所大學,每年共八十億元,台大每年可分得三十億經費。
除長庚大學外,政大、中山、中央、中興、中正、陽明、台灣科大、元智大學八所校長昨天共同發表連署聲明,要求教育部及行政院重新思考決定經費預算分配原則,提議至少要將五百億中的五十%,即兩百五十億分配給九所指標型大學,另四所頂尖大學分享另外兩百五十億,才不會造成浪費。
指標型大學認為,由於補助落差太大,只會拉大頂尖大學與其他大學的差距,讓其他大學會辦不下去,傷害高等教育的發展。
中央大學校長劉全生強調,就算政府全力投資五年五百億經費集中給國內任何一所大學,五年內也出不了國際一流的大學,他痛批政府將四所大學列為國際頂尖大學對象培養,不但學校數目太少,經費一口氣增加一年三十億、五年共一百五十億,對台大而言已足夠,若再加碼補助,根本會讓台大「消化不良、吃不下來」。
中興大學校長蕭介夫建議,應將經費分散補助部份頂尖研究中心的大學,如中興的農業生物科技,中央大學的光電、太空遙控領域,中山的腦神經科學、海洋科技,陽明的生物科技,政大的法律與商業管理,都是辦得比較好的專業領域。
台大校長陳維昭指出,一年三十億、五年共一百五十億的經費,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的發展,一點都不嫌多,台大要追求的國際頂尖大學發展,是要與國際其他的頂尖大學相比,而非與國內大學相比較;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認為,學校能分到多少經費發展頂尖研究,不是學校說了就算數,必須整體考量。
——————————————————————————–
台教部:必須集中資源扶植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嘉義報導〕台灣教育部高教司長陳德華指出,要推動能與國際競爭的一流大學,就必須真正集中資源扶植一或二所符合「規模化」、「法人化」條件的潛力大學,且這筆經費必須至少達總經費的六成,大學的「學生單位成本」才能達到國際水準,具有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實力。
陳德華說明,五年五百億原本就分為「國際一流大學」和「頂尖研究中心」兩層級,除前者目標很清楚是為遴選兩個具備國際一流潛力的學校,進行重點支援,經費須佔六十%至八十%,其餘的二十%或四十%經費,則將補助其他前十%大學的研究中心,預估將有其他十至二十所大學,可獲補助發展重點領域特色研究,所謂「指標型」學校,都會有發展空間。
另外,行政院已初步決議把五年五百億的「國際一流大學」計畫擴大為十年計畫,總經費則將增達一千億,每所潛力一流大學所獲得經費最高將可高達四百億﹔教育部預計近日公布申請標準,並將由行政院組成評選委員會負責評選,預計九月就會選定補助學校。
陳德華坦承,依照國際經驗,要成為一流大學,必須具有一定陣容的師資陣容及論文研發成就,因此「規模化」是相當重要的條件;「法人化」則是確保學校有足夠的彈性發展空間,此外,至少要能達到每位學生教育成本一萬美元以上才有機會,以目前國內學校來評估,確實僅有台大、成大具有足夠規模,清華、交通大學則須整併,才有足夠競爭力。
就算以台大而言,現階段學生單位成本連六千元都不到,至少每年得額外投入三十億以上才行,而且學校如果一時之間無法有效運用消化,最長可以延長三年使用,就是希望避免學校為了消化預算而形成浪費。
陳德華強調,潛力一流大學評選工作雖將由行政院負責,但教育部未來將會針對大學進步情形進行追蹤評鑑,如果獲選學校經費運用不當或沒有進步,將會重新評選潛力一流學校,教育經費的投資必須確保效益與成效,不會只是偏重特定大學,或是「雨露均霑」反而造成資源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