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給人類帶來的風險及挑戰 專家座談分析

人氣 485

【大紀元2024年12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等多個單位18日共同舉辦座談會,就主題「無限創造還是無限困惑?AI生成內容如何改變我們看世界」,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分析。

主持人、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胡博硯表示,「AI(人工智慧)已進入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創新、機會和價值,但同時也增加了風險、挑戰甚至混亂。我們應該關注弱勢群體如何適應AI這項新科技,以及科技帶來的新生活,確保弱勢者能充分認識並使用AI,避免強化既有的不平等。」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AI生成內容正以其創新與便利,深刻地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但同時也伴隨真假難辨與資訊操控的挑戰。從Deepfake(深偽)技術到自動化生成新聞,AI既可能激發無限創造力,卻也可能加劇認知混亂。」他強調,在能源與數位雙轉型的時代,青年不僅是技術創新的核心推動者,更肩負制定科技倫理與規範的責任,必須具備媒體識讀能力與AI素養,並積極參與推動透明、公平與問責的技術發展。

董思齊表示,「AI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與運用這項技術。若能妥善運用,AI可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助力;但若失控,則可能引發認知危機與社會矛盾。」他呼籲,科技的根源始終在人性,身為晶片強國的台灣應積極推動「以人為本」的AI發展策略,透過透明性與包容性,協助青年在全球科技競爭中找到自身定位,同時在數位與能源轉型的浪潮中為台灣創造更多機遇與價值。

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江雅綺表示,AI和人類並不是對立的概念,「AI的發展仰賴大量的工人智慧和心血投入」,正因為AI和人類緊密連結,所以「人類的問題也會反映在AI上」,例如研究發現人臉辨識正確率在不同性別和膚色之間的落差非常大,顯示出人類的偏見和不平等已進化為「科技種族主義」。她呼籲大家正視AI帶來的新風險,以風險為核心、「以人為本」來展開人工智慧治理,妥善駕馭這項新科技。

台灣人工智慧協會理事兼國際組組長吳定謙分析,數位轉型的程度落差是產業AI化的關鍵痛點,企業遇到的困難包括數據收集困難、無法掌握導入AI工具的成本效益、AI對組織文化的挑戰等等。他強調,組織內部固有的衝突,無法被AI完全解決,重要的仍是經營思維,「在未來能夠生存的人是懂得思考的人。AI幫助我們創造,但也帶來困惑;我們應該回歸基本,透過AI工具來解決困難,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游家牧表示,「AI生成內容正在快速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特別是在資訊傳播與認知形成上,生成式AI能創造逼真的影像、文字與影片,模糊真實與虛假的界線,對媒體識讀能力造成挑戰。」歐美常見深偽(deep fake)換臉影像,但台灣近來更出現AI生成的聲音詐騙,讓民眾防不勝防。他提醒,應留心日常生活中奇怪的文字、聲音和影像,提高警覺,避免受害。

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王維菁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帶來隱私、行為控制、數位自戀、數位偏見、情感式AI等風險與挑戰。AI透過大數據收集並分析人類行為,影響個人選擇,也可能侵害隱私、限制自主權,挑戰人類的自由意志與獨立性。此外,AI已大量運用在金融、教育與司法領域,可能引發偏見,對弱勢群體造成負面影響。AI還可能透過垃圾資訊阻礙公共對話,導致社會混亂。王維菁說,「人應該是科技的主人」,正視AI帶來的倫理挑戰,揭露並監督AI風險,讓AI促進人類福祉與創造力。

政治大學科智所副教授陳秉訓說明,AI已影響人類的文字、繪圖和音樂創作,但著作權法的基礎一直是自然人的創作,因此目前無法回應AI原創性的爭議,也無法讓人類透過AI協助創作出的內容受到完整保障,可能造成創作者被侵權卻求助無門。他建議加強著作權法中的侵權認定標準,除了保護創作者,也可望嚇阻假資訊的生成和流竄,避免生成式AI偽造的政府文書造成社會混亂。

與談結束後,主持人和青年們也針對「如何保障AI生活中的弱勢群體」、「AI落差造成的不平等」、「如何讓AI利大於弊」等提出問題,與談者也深入地一一分析與回答。

責任編輯:葉紫微#

相關新聞
「ChatGPT之父」國會作證:防AI風險至關重要
【方偉時間】白宮施壓七巨頭承諾管控AI風險
避免選舉受影響 歐盟要求微軟提供AI風險信息
面對AI風險 學者:台灣應建構安全資料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