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美國是“全球盟主”和“教父”?

曹長青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8月21日訊】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超強,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上,都遠遠領先其他國家,成為人類兩千多年歷史上,從沒有過的超級強國。因而有人驚呼美國已成為“帝國”。最近美國有好幾位學者,毫不諱言地提出,美國就是應該成為帝國,但不是過去羅馬帝國和大英帝國那樣的帝國,而是一個傳播民主價值、幫助世界上更多人民獲得自由的“帝國”。

在紐約大學斯頓學院執教的英國歷史學家、《帝國:英國世界秩序的興衰及其對全球大國的教訓》一書的作者尼爾.佛格森( Niall Ferguson)最近在“尼克松中心”主辦的網絡旬刊《國家利益》上發表的“作為帝國的美國之現在和將來”一文,就明確提出,美國現在是人類所有歷史上最有實力的帝國,雖然它不願意承認,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帝國。這個帝國的目的是,擴大全球自由市場,鏟除恐怖份子,向全球推展法治、秩序和民選制度。

人類歷史上空前的帝國實力

佛格森認為美國具有帝國的實力來推展上述目標,他特別提到,美國在全球有750多處軍事基地,並在全球130多個國家派駐了軍事人員。美國的軍費現在佔全球的40%,大約五分之二。人類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帝國像今天布什總統領導下的美國具有這樣大的實力,這樣強大。

他認為不僅美國的軍事是強大的,美國的經濟也在全球佔首位,以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它佔全球的31%,接近三分之一。這個數量等於大英帝國最強盛時期(工業革命之際)佔當時全球經濟比例的三倍。美國另一個無法衡量的優勢是,美國的文化價值向全球輸出,它不僅對其他國家的很多人民有吸引力,而且被他們自願接受。

不承認自己是帝國的三種後果

佛格森認為,美國現在不承認自己是帝國,會帶來三種後果﹕一是會導致美國不斷宣稱要盡快從阿富汗和伊拉克撤軍。但過去的帝國,都不是靠武力統治,而是靠當地的精英建立合作政權來統治。他認為美國應該致力建立當地的這種政權,而不應該急著說撤軍,這對穩定當地的局勢並不有利。這是不認知到自己是帝國的後果之一。

二是由於不承認自己是帝國,所以對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美軍干預的地方,美國沒有長期計劃來投入資金。現在美國每月在伊拉克花銷39億美元,但主要用在了在那裡的美國14萬駐軍身上,而不是當地的經濟重建,以及建立法治和秩序的社會上。只有在這個根基性的問題上投資,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社會的穩定問題。

三是這種不承認態度,可能導致對帝國權力的性質做了錯誤的理解。帝國不是意味著單邊行動,帝國經常要靠的是其他國家的合作來主導;同時靠和其他大國力量的聯盟來發揮作用。而且也要善於利用現有的國際機構和組織來擴大影響。

這位美國學者評估說,美國過去的軍事干預,有成功的成果,像西德,日本,巴拿馬,格林納達;但更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像海地,越南,古巴,柬埔寨,尼加拉瓜等。科索沃現在看也不怎麼成功。而伊拉克現在也出現不好的癥兆。那些干預失敗的例子,主要原因是美國干預的不徹底。沒有像過去的帝國那樣,制定長期主導的計劃。

美國不是“帝國”,是“教父”

美國另一位知名學者、“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榜的《天堂和權力﹕新世界秩序下的美國和歐洲》一書的作者羅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則在上述《國家利益》網刊上發表“美國作為全球盟主”的文章中,提出和佛格森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美國既不是帝國,也不應該是。現在沒有好的定義來概括美國到底是什麼,作為一個在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全球力量,可以把美國稱之為最成功的“全球盟主”(global hegemon)。

他認為,美國需要在全球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論從它自己的利益還是人道原則;必須反對孤立主義。但另一個方面,這種角色又帶來一些後遺癥,尤其是當美國的外交政策缺乏遠見,採用的方法沒有效率時。

這位知名學者提出,帝國主義和強大的國家是兩回事,不可混淆。帝國主義想佔領土地、統治別人,這是重要的特征。而美國今天沒有這種目標。美國今天確實對全球有重大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是帝國主義的;美國要擴大的是全球的自由貿易和市場。雖然現在美國比歷史上任何帝國都擁有更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但世界上的國家並不恐懼美國,因為美國沒有想要佔領其他國家、擴張領土、奴役別國的戰略目標。美國像電影中的“教父”,好心地幫助那些弱者討回公道。

卡根完全反對佛格森的提法,認為使用“帝國”這個詞來定義或形容美國,是不準確的,也是美國人不願接受的,它和事實也不相符。今天的世界已不是帝國的時代,美國人和整個世界都不會接受帝國主義的外交政策,它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完全落伍了。美國必須繼續努力使美國人理解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重要性,來說服世界相信,美國的行動不是純粹自私的,而是和其他很多國家和人民共享利益的。

美國軍費是十個大國的總和

雖然上述兩位美國學者來自不同學府,對美國的國際角色做出不同定義,有的強調美國應宣稱自己是“帝國”,按帝國的性質來制定外交政策,另一個強調不要稱之帝國,而應叫“全球盟主”,但兩者闡述的角色、作用、目標幾乎是一樣的,即主張美國利用史無前例的全球實力地位,來推行強勢外交,拓展民主價值,擴大全球市場經濟,維持並強化世界新秩序。

而且美國具有經濟和軍事實力推行這種強勢外交,現在美國在伊拉克每月花銷39億美元,再加上在阿富汗的每月9點5億美元,每月僅在這兩個國家美國就支出48點5億美元(按此計算,全年將近600億美元,佔美國年度軍費的七分之一強),而俄國在1996年的全年軍費開支才是50億美元,中國大陸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雙邊貿易額去年才是50億美元。美國的軍費開支已達佔全球軍費總支出的40%,是北約其他25個成員國的總和的一倍,是全球排在美國之後的11個軍事大國的軍費開支的總和。

美國兩黨都傾向強勢外交

美國的這種強勢外交,不僅來自美國的全球唯一超強的實力地位,還來自美國內部兩黨的理念和戰略目標的變化。美國共和黨一向強調國家利益,致力區域穩定,反對干預他國、進行包攬性的“國家建構”。但由於恐怖主義的出現,一向在國防政策上持強勢態度的美國保守派共和黨,也不得不強調必要性的干預,據媒體抽樣調查,注冊共和黨的美國人99%讚成軍事攻打伊拉克。而美國另一個大党民主黨,則一向主張人權高於主權,以人權理由進行對外干預。這種現實導致,現在美國兩黨在對外干預上找到了共同點。這就是為什麼最近在利比里亞問題上,民主黨主張軍事干預,共和黨的一些要員也支持干預。這種兩黨都強調對外干預的趨勢,將意味著美國今後的對外政策,更趨向強勢。

寬恕俄國,忽視德國,懲罰法國

美國如果推行更加強勢的外交政策,包括像上述兩位學者建議的利用唯一超強的實力和地位向全球推展民主自由價值等,不僅仍將受到中共、伊朗、北韓等獨裁國家的反對和阻撓,還會受到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杯葛。伊拉克戰爭導致美國和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發生嚴重分歧。

伊戰結束後,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萊斯把對法德俄的政策總結為三句話﹕“寬恕俄國,忽視德國,懲罰法國”。現在看來這個政策已產生一定效果。布什總統在前往聖彼得堡參加建城二百年慶典時,和普京在伊戰後首次會晤,雖然沒有取得突破進展,但標誌著兩國關係基本恢復原有軌道。而且普京將於今年九月到美國訪問,預定和布什總統在戴維營舉行會晤,將標誌兩國關係回到正軌,即使可能不會像以往那樣親密,但至少不會再嚴重摩擦。它標示著莫斯科也在注重現實主義外交,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經濟利益,而不是意識形態等。

美國和法德俄修復關係

在伊拉克問題上,德國的調子也有軟化,德國外長費舍兩個星期前來美國訪問,在華盛頓發表的談話,更多是要和美國恢復關係,而不是對抗。

法國的立場也有鬆動。雖然希拉克仍表示不會向伊拉克派遣維和部隊,但法國表示,如果聯合國通過決議,巴黎將考慮向伊拉克派兵,幫助美軍在那裡維和。目前美法關係也開始恢復原有軌道,美國衛生部長湯普遜七月底前往巴黎參加了艾滋病會議。除此之外,法國官員說,法國和美國在限制武器方面,合作得非常好,尤其在對待北韓的核武問題上。

上述事態發展都意味著,即使由於伊拉克戰爭而導致美國和法德俄的分歧,但各大國的戰後政策調整顯示,各國都傾向現實外交,修補裂痕,恢復關係,而不是相反。連美法之間的關係都在修補,可想而知美俄和美德之間的關係,它傳遞出的信號是,雖然今後美國和歐洲在重大國際問題上仍可能發生分歧和爭吵,但美國仍可能以其強大軍事和經濟能力,推行強勢外交,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不會做出妥協。。

(載《動向》2003年8月號)(//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曹長青:告別自由
曹長青﹕猶太人主導美國政治嗎?
曹長青﹕我怎樣成為一個美國右派
曹長青﹕皇帝到底是裸體,還是穿著褲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