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7日訊】身為已與華格納翻臉的朋友,看著華格納身後前往拜魯特的「信眾」仍絡繹於途,尼采以「做作」評價這位故友與瘋狂陷入華格納崇拜的群眾。尼采說:「在拜魯特時,人只有整體是真誠的,就個別的人而言,人人都在欺騙自己。一個人去拜魯特時,就已經把真實的自我留在家裡,放棄了做出決定和自由談論的權利,喪失了自己的口味乃至勇氣。」
就批判華格納、反對拜魯特信仰的人而言,在感情上違背道德、歌劇上挑戰傳統的華格納,著實令人討厭!更令人深惡痛絕的,是他那深具感染力的主觀性格,總是讓人生氣或不解,但站在拜魯特節慶劇院裡,由樂團指揮到幕後工作者以至於前台演員,最終都會被他牽著鼻子走。在華格納的劇院,以華格納的方式,演出華格納的歌劇!
|
然而,在拜魯特蓋一座夢想中的劇院,可不是華格納單憑自己的意志可以成就的,他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會做夢的人,路德威二世–巴伐利亞的末代皇帝。這兩人,一個發夢、一個造夢。還不過癮,發夢者乾脆自己造夢,由巴伐利亞宮廷送來的銀子,樂劇家華格納一手擘劃,共構了拜魯特的歌劇神話!
為一次節慶而建,
卻延續了一百多年
最初,因為聽說巴伐利亞北部拜魯特的歌劇院,有當時德國最大的舞台,華格納便偕同妻子柯西瑪前往拜魯特,沒想,裝飾得富麗堂皇,還鑲有王室徽章的歌劇院只換來歌劇大師的一陣搖頭。不過,城市優美的風景吸引華格納留在拜魯特。
華格納決定在拜魯特興建一座為節慶而蓋的歌劇院,只要使用一次就好,所以,完全不要華麗的裝飾,連坐椅都是沒有扶手的木椅;但舞台與音樂效果務必盡善盡美。線條簡化了,甚至看不到兩側的包廂,華格納說,他不要觀眾進來還要分心欣賞劇院的雕飾,他要觀眾眼裡只有舞台上的演員。
所以,一如華格納原先所期待的,新歌劇院的舞台特別大;樂團降到舞台前端正下方,成為兩個交疊的前台之中,觀眾看不到樂池,如此一來,樂團本身也不會分散演員與戲劇的整體效果;加上偌大的舞台足以使反射的音響得到很好的平衡,使整個劇院的整體呈現,音樂效果出奇的好。
原只為一次節慶而建的歌劇院,名字就叫節慶歌劇院(Festspielhaus)。但從此欲罷不能,一八八二年,路德威決定親自前來聆聽節慶劇院裡的演出,為此,劇院外觀正面特別增建一個突出的陽台,用來歡迎這位幕後的出資者,由樂手在陽台上吹奏小號,也從此成為宣告節慶開幕的儀式。
極其簡化的內觀裝飾
挑動極其複雜的樂劇神經
|
據說,華格納在興建劇院的同時,要求完美的態度,幾近於令人無法忍受的神經質。即便劇院內觀是由極其簡化的線條所構成,但在華格納手上的建築樣本之外,其腦海中還有另一張舞台的藍圖。這張藍圖隨著華格納的主觀直覺改變,由他的嘴巴喝令、雙手指揮,道具與佈景人員都要看他的臉色辦事。
嘗試以底座加了輪子的活動道具,如何靈活運用?整翻了一干人,而每一吋一分的調整,都為了使音樂與戲劇以及舞台的展演結合得最完美。這樣隨時變動調整的方式,沒有辦法寫下來,只能每個人聽他的。結果是,劇院裝飾簡化了,而難懂的歌劇作家的一舉一動,卻進一步挑動極其複雜的樂劇神經!
壞就壞在,開幕首演演出全本《尼伯龍根的指環》,一部創作了二十五年、全長十五小時的歌劇,怎麼可能簡單?事實證明,節慶劇院成功了,《指環》也成功了!接下來,是決定節慶劇院從此成為永久劇院後,如何加固與保留建築體?如何經營下去?
柯西瑪建立拜魯特的華格納家族傳統
在興建劇院時,華格納就已決定定居拜魯特,並與妻子搬進一座小洋房,取名瓦弗里德(Wahnfried,寧靜別墅之意)。但劇院成功後沒幾年,華格納卻去逝了,柯西瑪把華格納葬在小洋房後院,自己則決定繼續留在拜魯特,守住華格納的音樂哲學,以避免被後來者破壞。
自一八八六年開始,到一九○一年之間,柯西瑪依序把華格納自《幽靈船》開始的作品,一一搬上節慶劇院的舞台。直到一九○七年,柯西瑪把在節慶劇院的音樂節主辦權交給兒子齊格菲,華格納的家族傳統也因這次的交棒確定了,這個傳統,在拜魯特延續了三代之久。
經過劇院的危機與復興、家族間對歌劇理念的不同所引發的鬥爭,平靜的拜魯特,華格納的家族並不平靜。不斷的,也有人主張華格納家族應該回到藝術的本份,而把劇院的經營交給別人。這件事直到去年八月,英國衛報在一篇名為「給和平一個機會」的文章裡指出,華格納家族將交出節慶劇院的經營權,從此「這個家族也許可以更專心於音樂」!但沃爾夫圖似乎仍放不下,今年的拜魯特音樂節已經開幕,而紛爭還在持續當中。(//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