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金正恩普京會面 中共是何心情?

人氣 573

【大紀元2023年09月15日訊】9月13日,金正恩與普京會面,朝鮮稱其為「歷史性會晤」;中共的反應卻相當冷淡。外界擔憂中俄朝可能加緊聯盟,目前還只是朝鮮要投向新主子。中共內心五味雜陳,但又需要俄朝一同反美。中俄朝過去70多年裡從未真正聯盟過,現在的關係也難以真正突破。

克里姆林宮和平壤互有所求

9月13日,金正恩與普京見面,按照克里姆林宮發布的信息,金正恩說:我們正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時刻舉行會議……與俄羅斯的關係是我國的首要任務。

朝鮮與中共的關係應該是首要的,畢竟沒有中共的支撐,朝鮮政權很難運作。俄羅斯也支持朝鮮,但相對有限,與朝鮮也保持著距離。

克里姆林宮急需軍事外援,伊朗提供的無人機和砲彈不足以改變戰局;中共只能私下提供一些物資、配件;朝鮮早就有意軍援,當然有條件。

烏克蘭反攻節節推進,俄軍越來越難以支撐,盡快從朝鮮獲得砲彈等,成為一種現實的選擇。金正恩看到了難得的機會,希望用軍火換取俄羅斯的導彈、衛星等技術,可能還想要潛艇或核潛艇技術。普京知道朝鮮想要什麼,特意把兩人的會面安排在東方航天發射中心。兩人隨後的密談,應該就是彼此討價還價。

當天的晚宴上,金正恩表示,雙方就朝鮮半島、歐洲軍事政治形勢和進一步加強戰略和戰術合作進行了深入討論,還預祝俄羅斯的「新勝利」。朝鮮《勞動新聞》稱此次會面為「歷史性會晤」。

雙方應達成了某些交易。平壤對克里姆林宮的政治支持,或許是微不足道的;朝鮮軍火也不見得能幫俄軍多大幫,但莫斯科沒有多少選項。朝鮮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可以重新回到在中俄之間跳舞的年代,不必只看中共的臉色。

朝鮮拿到了與中共打交道的新籌碼

金正恩和普京的會晤,外界關注朝鮮軍火是否可能帶給俄軍喘息的機會,還關注在俄羅斯的幫助下,朝鮮核武器載具的發展能力是否會迅速提升,導致更大的威脅。

這兩點是美國、北約和印太盟友擔憂的,卻是中共希望看到的。中共不敢公開向俄軍大規模提供武器,但仍然希望俄羅斯能撐下去,繼續牽制美國和北約。朝鮮能提供砲彈等軍火,至少能讓俄軍再多熬一陣,但中共表面上不敢表態歡迎。

9月12日的中共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僅稱:朝鮮領導人對俄羅斯的訪問,這是朝俄之間的安排。 在記者追問下,毛寧又稱:中朝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朝關係發展良好。面對中俄關係的提問,毛寧稱:兩國元首將繼續保持密切交往。

外界討論中俄朝是否會走得更近。中共外交部強調了中朝、中俄關係,但沒有提到中俄朝關係,也不願談及俄朝關係。假如中共想協調中俄朝三邊關係,應該表示樂見俄朝關係密切,同時暢想中俄朝合作;但中共外交部似乎很冷淡。

毛寧更想表達的,似乎是中共沒有因此被朝、俄冷落。中共知道朝鮮正在投向新主子,想在中俄之間玩平衡。中共心裡很不是滋味,但俄朝也在反美,令中共左右為難。

中共想控制住朝鮮,讓平壤只能按北京的授意行事,如今金正恩自認撈到了與中共周旋的新籌碼。

9月13日,金正恩和普京會面當日,朝鮮又發射兩枚彈道導彈,既向美日韓及其盟友示威,也故意給中共看,以示平壤不會只聽北京的擺佈。

中共不敢公開向俄羅斯大規模提供軍援,俄羅斯就找上了中共的小弟,多少令中共感到難堪。中南海與克里姆林宮互相利用,莫斯科也要插手朝鮮半島。

2023年9月13日,韓國首爾火車站的大屏幕正播放當天朝鮮發射導彈的新聞。(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俄朝關係的戲劇性變化

俄羅斯/蘇聯與朝鮮的關係時好時壞,與中共有很大關係。

1948年,中共忙於內戰奪權時,蘇聯第一個與朝鮮建交,向金日成提供了大量武器,慫恿朝鮮進攻韓國。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又慫恿中共參戰,把二戰時美軍援助的武器賣給了中共。

朝鮮戰爭後,金日成同時肅清了黨內的親中派和親蘇派。1960年代,中蘇交惡後,朝鮮在中蘇之間來回搖擺。朝鮮曾和中共一個腔調,指責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但1965年蘇聯加大援助時,朝鮮又倒向了蘇聯。

1968年發生了朝鮮扣押美軍間諜船事件,蘇聯十分不滿,認為朝鮮沒有提前通知,輕率挑釁美國。1970年,美蘇關係緩和,蘇聯不再支持朝鮮,中朝關係則迅速恢復。

1988年,蘇聯與韓國建交,朝鮮與蘇聯的關係惡化。隨後蘇聯解體。2000年,普京訪問朝鮮,開啟俄朝關係,但並不熱絡。

2006年朝鮮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俄羅斯和中共都在聯合國安理會投贊成票,通過譴責並製裁朝鮮的第1718號決議。2009年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俄羅斯和中共又支持聯合國通過譴責並製裁朝鮮的第1874號決議。2010年,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譴責朝鮮炮擊韓國延坪島。

2012年與2013年,俄羅斯和中共仍然在聯合國安支持通過譴責並製裁朝鮮發射人造衛星和進行第三次核試驗的決議。俄羅斯表面上譴責朝鮮,但曾私下裡允許朝鮮在俄羅斯境內進行核研究。

2014年,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朝鮮予以承認。2017年,莫斯科允許更多朝鮮勞工進入俄羅斯;但雙方關係仍不溫不火。2018年,金正恩訪問俄羅斯,普京熱情不高;之後雙方互動有限。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朝鮮高調表示支持。2023年俄烏戰爭出現逆轉,俄羅斯國防部長到訪平壤;9月13日,金正恩與普京在俄羅斯會晤。朝鮮正投向一個新主子,這令中共進退不得,眼看著朝鮮重新在中俄之間玩遊戲。

中朝關係同樣一波三折

1949年中共建政後,很快與朝鮮建交。朝鮮戰爭後,中共繼續向朝鮮提供大量物資;然而,駐紮在朝鮮的中共軍隊待遇很差,朝鮮也不承認中共軍隊幫助打了朝鮮戰爭。

1958年,朝鮮要求約40萬中共軍隊全部撤離朝鮮。中共參加朝鮮戰爭損失慘重,最終無法跨過三八線,連朝鮮也控制不了。

1967年,北京一份大字報指責金日成是修正主義者和赫魯曉夫的門徒;紅衞兵聲稱朝鮮境內有反動勢力。金日成被惹怒,蘇聯趁機拉攏。

1970年,中朝關係恢復。1975年,美軍撤出越南;金日成訪問北京,請求中共支援朝鮮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中共號稱與美軍打成了平手,這一回卻沒敢應承,反而建議朝韓對話。

1979年金日成再次訪華,鄧小平建議南北談判。1992年,中韓建交,朝鮮官員不再訪問中國;直到1999年,中朝才恢復互訪。

中共曾推動解決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但2009年,朝鮮宣布退出。朝鮮不理會中共,進行了一系列導彈試射;中共指責朝鮮,並支持聯合國通過決議制裁朝鮮。

2009年金正恩上台後,再度清洗內部親中共勢力。2010年流出的維基解密文件提到,時任中共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對美國官員說,朝鮮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其核計劃是「一個對全世界安全的威脅」。

朝鮮貿易對中共的依存度一度高達70%;俄朝關係難以突破,平壤不得不時常看中共眼色,但並不甘心。

2019年6月20日,韓國首爾火車站的大屏幕正播放金正恩在平壤機場歡迎習近平到訪朝鮮的新聞。(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習近平上任後的中朝關係繼續波動

2013年,朝鮮進行核試驗,中共召見朝鮮駐華大使交涉。中共隨後贊成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決議,加入制裁行列。中共《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如果朝鮮對中國採取「綁架」的計謀,就一定會「付出代價」。

中共一度曾停止向朝鮮送油,習近平上任後,把中朝關係進一步降格。2015年,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訪問朝鮮,雙方關係似有所緩和;但該年年底,朝鮮牡丹峰樂團在中國的演出被取消。

2016年,朝鮮進行氫彈實驗,中共堅決反對,再次投票贊成聯合國安理會的擴大制裁決議。朝鮮《勞動新聞》發表文章,稱「連愛講究體面和名分的一些大國也屈服於美國」;「不惜拋棄用鮮血凝成的共同勝利果實」;「令朝鮮再次明確看穿世界政治的真虛」。

2017年,中共全面暫停進口朝鮮煤炭。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文章《卑鄙的做法,低級的算法》,稱中共「實際上同敵對勢力要搞垮朝鮮制度的陰謀大同小異」;「一個以大國自居的國家沒有政治主見,對美國隨波逐流」。

另一篇文章還稱,中共「不要再無謂地企圖考驗朝鮮的忍耐界限」;「現在亂砍朝中關係支柱的危險妄動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2017年5月14日,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朝鮮在凌晨發射了彈道導彈,被認為是故意挑釁中共。

2017年9月3日,朝鮮試爆了氫彈,中共向朝鮮提出嚴正交涉。朝鮮中央通訊社與《勞動新聞》發表文章,批評中共「貼著地板投靠了別人」;「一些政治食客只把朝鮮當做一個防盜前院、『緩沖地帶』」。當年,習近平特使、中聯絡部部長宋濤到訪朝鮮,但金正恩未見宋濤。

2018年,國際社會多次發現中國貨船偷偷幫助朝鮮走私石油和煤炭。當年習近平和金正恩三度會面;9月9日朝鮮國慶70周年活動,中共政治局常委栗戰書前往祝賀。

2019年,金正恩再次訪華;習近平也回訪平壤。中美貿易戰後,中共又開始需要朝鮮唱雙簧。近年來,朝鮮不斷試射導彈,中共不再譴責,也暗自放鬆了對朝鮮的制裁。然而,中朝關係並未重新火熱。2020年疫情爆發後,朝鮮很快封閉了與中國的邊境。

結語

今年朝鮮國慶75週年活動,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國中前往祝賀,規格並不算高。金正恩獲普京邀請訪問俄羅斯,顯然是更大的動作。

普京與金正恩會面後,也會見了參加俄羅斯東方經濟論壇的中共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但只討論了貿易。2022年,參加此項論壇的是中共政治局常委栗戰書。

俄羅斯和朝鮮正在靠攏,但尚未看到中俄朝三邊合作升級的跡象。平壤想趁機攀近與莫斯科的關係,試圖在中俄之間玩平衡,中共應該很不爽,但暫時只能吞下。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中國禁聞】王毅也出事了? 中共外交部異象頻現
【熱點互動】普京航太中心見金正恩 習或睡不著
【中國觀察】王滬寧畫餅 習政策進死胡同
【全球新聞】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起反補貼調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