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5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理爾、張瑛瑜香港綜合報導)中共上周六拘捕「黑老大」黃大發、熊大喜在內,在湖北武漢橫行二十多年的黑幫團夥17人,其中黃、熊二人持有香港身份證,熊先在2018年在斥資約4.96億元購入淺水灣道一獨立屋,上月以4.5億元轉手予黃大發,5月5日註冊有關文件的翌日即被捕。有評論認為,是此筆大額交易「走資」觸動中共神經,被認為是危害國家安全。
61歲的黃大發及60歲的熊大喜,報住武漢市,但戶籍地均為香港。《香港01》報導,黃大發上月19日以4.5億元,從熊大喜手上買入淺水灣道90號的7號獨立屋,並被發現繳交樓價4.25%作印花稅,意味黃是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首次置業。
YouTube「港樓x講事Channel」的評論指,黃以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首次置業,正常程序是要到律師樓宣誓,稱是替自己行事及並無持有住宅物業,認為黃上月底仍然在港處理相關程序,不排除黃大發是想將資金轉移來港,但受制於大陸限制匯款,故以實體買賣以便向大陸當局申請。
另外《香港01》報道又指,熊大喜在2009年亦一筆用1,850萬元,從發展商購入元朗御葡萄一幢洋房,登記時用中國大陸護照及雙程證;但到2018年6月購入淺水灣獨立屋時,已用香港身份證登記。同日與該獨立屋相鄰的另一獨立屋,被一名名為劉清的人,用5.08億元購入。劉、熊二人報稱的住址,同樣為元朗尚悅的一個單位,估計二人關係匪淺,即共以10億元購入相鄰的淺水灣獨立屋。
曾任武漢市人大代表的黑社會大佬
據陸媒報導,黃大發出生於1961年,原籍武漢,18歲入伍當過兵,轉業後回鄉後擔任了武漢市洪山鄉井崗山村黨委書記,並於2001年成立了一家房地產公司,此後十幾年先後拿下了數十個知名項目。在此過程中,黃大發不斷招募打手,黑白兩道通吃,暴力強拆以及打壓與他競爭的同行等。
《財經界》2016年5月曾報導, 2014年7月,黃大發與其弟黃大財,利用城中村改造侵占農民土地,並強行收購武漢雄楚大街晒湖路仁福製藥廠,致使幾十名員工無家可歸。2016年2月,板橋村內的武漢愛樂音樂學校等被強拆,兩百多名暴徒手持砍刀、魚叉、鋼管、甚至槍枝參與打砸搶,造成1人死亡,數十人重傷。
暴力強拆相關消息被媒體曝光後,一度震驚全國,但黃大發本人卻始終安然無恙。陸媒援引一名在公安局工作多年的人透露:在武漢能調動二百人參與強拆打砸的只有黃大發了,因為「他的後台硬」,「沒人管得了」。
諷刺的是,在被拘捕以前,官方宣傳黃大發是井崗村轉虧為盈命運轉折的關鍵人物,是「全村致富奔小康的領路人」。黃大發旗下的江宏集團,更是被包裝成了「湖北知名企業」、「市場行業十佳」等等,大陸公開報導顯示,2011年11月,黃大發成為了武漢市人大代表。
趙善軒:「走資」現被認為危害國家安全
香港學者兼時事評論員趙善軒於10日在自己的「趙氏讀書生活」YouTube頻道指出,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時,大陸很多企業想辦法借一帶一路、香港「走資」,到香港買樓、買保險、買股票、買公司,即把大陸的黑錢轉移,因為要在大陸藏起或合法地使用10億元,並非易事,但「搬來香港買兩層樓就可以了」。
趙認為,黃大發作為集團的首領,上月向其下屬熊大喜購入單位,半個月後就被捕,兩者有關。他分析是因為此時再「走資」太高調,疫情後加上面對中美決裂、台灣戰爭隨時開打,「走資」就成危害國家安全。
趙善軒以「洗米華」(周焯華)為例,稱他一直搞菲律賓、柬埔寨的網上賭場,並受到官方的肯定,當上廣東省政協,澳門政府亦多次表揚他,但早前仍然被捕,就是因為疫情後的改變,中國大陸從「開放型的國家」,變成一個「內向型」、「閉關鎖國」的國家以備戰,「以前可以做的事情,不代表現在可以做」。
不排除熊大喜早年買樓成港居民
另外熊大喜亦被發現,早在2009年以一筆過1,850萬元,從發展商購入元朗御葡萄一幢洋房,登記時用中國大陸護照及雙程證;但到2018年6月購入淺水灣洋房時,已用香港身份證登記。
查港府在2003年10月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容許在港投資650萬元資金,包括房地產、金融資產和投資相連保險產品的申請者來港居留。按計劃要求,如果申請人為中國大陸籍,要先獲得第三國的居留權,並於正式入表申請前兩年,已有淨資產最少650萬元。買入資產後,申請人如獲正式批准,可獲簽發入境許可證,直到7年後即可獲發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及特區護照。
到2010年,社會認為大陸人投資樓市移民來港,炒高樓市,時任特首曾蔭權於《施政報告》中宣布將計劃的最低投資額提升至1,000萬元,並叫停投資房地產類別的選項。
2010年資料顯示,計劃實行以來,批出約8,200名申請人及15,500名受養人來港,當中八成是擁有外國國籍的中國人,為香港引入投資總額達580億元。不過整個「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最終在2015年暫停。
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宣布,會引入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人須將一定金額的資產,投放在本地市場,在通過審批後,便可來港居住及發展,但不包括物業投資。
責任編輯: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