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6月19日訊】6月15日至16日,李克強在吉林省松原、長春考察。中共國務院文章連發5篇文章,又透露了黨媒不願意報導的細節。
文章描述:在松原市,李克強走進農田察看玉米長勢。大家告訴總理,今年墒情和氣候好,糧食有望豐收,但尿素、柴油等農資價格漲得多,近期玉米價格回落也讓心裡不踏實。
這段文字不免令人想起,大陸中學課本中曾被塞進一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是葉聖陶。故事描述1930年代的中國江南農民喜獲豐收,憧憬糧食還能賣十三塊,甚至十五塊。結果市場收購價格卻是「糙米五塊,谷三塊」,失望之餘,各家憧憬的消費品購買清單被迫大幅削減。文中清楚交代了原因,收購者說,「你們不糶,人家就餓死了麼?各處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麵,頭幾批還沒吃完,外洋大輪船又有幾批運來了」。
當時糧食賣不上價格,主要是量多價廉,還包括大量進口,看來農產品的貿易戰90年前就有了。不過,中共灌輸的卻是「舊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農村急遽破產,農民必將走上反抗的道路」。
這篇小說應該早就從課本中拿掉了,比起90年前,中國農民實際更苦了。大多數農作物只能統一上交,價格由中共說了算;中共還控制了農作物資價格,兩頭都被中共掐死,農民又沒法離開包產的土地。
90年前,國內糧食充沛,大量糧食進口導致市場價格下跌,但農資仍然是自由購買,農作物是私有財產,賣不賣自己說了算,很多農民應該也擁有自己的土地。今天中國大陸糧食不夠吃,中共不得不大量進口,卻繼續狠狠對農民殺價,兩頭壓榨農民,一直把農民禁錮在耕種的土地上,只能給中共當不許亂說亂動的佃農。
李克強在考察中說,「要保持合理糧價水平,遏制農資價格上漲,保護好種糧農民積極性」。這證實了中共在控制糧價,也在控制農資價格,農民怎會有出路。中共一直是壓在農民頭上的大山,中共害怕逼急了農民會反抗,才不得不鬆綁一點。
6月18日,李克強主持國務院常務會議, 針對農資價格較快上漲,稱要「對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增強農民抵禦風險能力」。看來農民被中共壓榨的確實要破產了,中共才稱要一次性補貼,而不是從根本制度上有所改變或鬆動,農民的命運仍然被中共死死地攥在手裡。
所謂的補貼僅限於13個糧食主產省份、500個產糧大縣,只包括稻穀、小麥種植的種子、農藥、化肥等直接物化成本和土地、人工成本,以及彌補玉米收入因價格、產量波動導致的損失,但最高只達到相應品種種植收入的80%。這些補貼眼看無法完全補足農民的損失,實際有多少能給到農民,也顯然無法樂觀,眼看農村大面積貧窮註定要發生。
農村困難,城市也困難。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會議還稱,要「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政策,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困難」;保障「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青年人基本住房需求」,還稱「可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企事業單位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允許將閒置和低效利用的商業辦公用房、廠房等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
這些人應該就是李克強一再提及的兩億「靈活就業」人口和他們的家庭,包括農民工和去年、今年畢業的約1,800萬大學生。這兩億人和他們的家屬,應該被算作了城市人口,儼然卻是城市的貧困戶。中國房地產熱了至少二十年,蓋了多少樓房,不過這些低端人口卻只能尋找低端住處。促進消費、內循環徹底成了空話。
李克強在吉林盼盼食品公司考察時,集團負責人還稱,「有人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但他們卻對投資東北有信心。李克強順勢說,「營商環境過了關,投資就能跨過山海關」。
李克強的話應該說服不了多少企業到東北投資,盼盼食品公司不過是選擇靠近原料基地而已,其它企業沒法效仿,東北人口在減少,消費力降低,年輕人才和勞動力流失,確實阻礙了投資,其它內陸省份大致困境相同。李克強還考察了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他說,「歡迎更多外國中小企業來華投資」。看來,三星這樣的大企業一去不返,也只能拚命拉韓國的中小企業,中國經濟吸引力下降的程度可見一斑。
李克強的一番考察和國務院會議,不斷透露著中國經濟的全方位窘境,中共高層卻還在硬著頭皮與西方各國全面對抗、挑釁。中國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清苦了,躺平恐怕難以熬過去,勇敢地站起來反抗、解體中共政權,應該是中國人唯一的出路。
責任編輯:高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