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300問】

秋分是中秋 豐富的天人合一文化你知多少?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19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秋分這一天是真正的「中秋」日,但此日不一定逢月圓,故而不一定是中秋節。「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至高精神,這種精神表現在整個社會中,古代天子治理天下、百姓的生活節慶等等,都反映了「天人合一」之道。「秋分」這個日子也有許多表現「天人合一」的禮制、風俗或用語,以下來說說它們的文化內涵。

一、古人為何稱秋分為「中秋」?

秋天有三個月,秋分這一天是秋天兩分之日,正是秋天的中點,所以古人也稱秋分為中秋,例如《周禮》中說:「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指的就是秋分。漢代董仲舒說的「中秋」也是指秋分,見《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一般落在陽曆9月23日或24日,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用中華文化的話語來說,即「陰陽相半」也,寒氣暑氣也相平這也是一個「中秋」的主要特徵。從秋分夜開始,夜漸長,寒氣也就超過暑氣了。

二、秋分夜為什麼要拜月?

在上古夏商周三代就有秋天祭月之禮,《周禮》鄭氏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唐代時「秋分,夕月於西郊」(《新唐書.志第一.禮樂一》),就在秋分時出宮殿於西郊祭祀月之神。秋分夜為什麼要拜月?《大唐郊祀錄》卷六的《四言詩》就可以找到解答:「月以陰德,自西而生。積水之氣,作金之精。麗天成像,配日為明。」就說月是陰德的代表,而秋分則是陽消陰長的起點,所以月成了夕月之禮的主角。

三、秋分的代表鳥是什麼鳥?象徵什麼意義?

秋分以玄鳥為代表鳥,玄鳥就是燕子。因為燕子春分來、秋分去,來去的時節和春秋二分相合,所以被視為秋分的物候象徵之一。周代官職中設有「玄鳥氏」司分,就是從這個物象而來。

四、秋分的風叫閶闔風,有什麼特別含意?

《易緯通卦驗》記載:「立春調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音,昌和)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秋分的風為何叫閶闔風?《史記·律書》說:「閶闔風居西方。閶者,倡也;闔者,藏也。言陽氣道萬物,闔黃泉也。」可知閶闔風就是西風。西方是秋分的正方位,秋分來閶闔風至,具有陽氣收藏的意思,對應了秋分日往後的時日陽消陰長的內涵。

五、古人為何在秋分校正度量衡?

這是效天地之理而正人事之道的精神表現。《禮記.月令》:「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 」秋分和春分日都是日夜均長、寒暑平分的時候,展現自然界「平和」的現象,對應於人間「公正、公平」的精神。於是重視天道、實踐天人合一的中國歷朝就在春分、秋分日校正度量衡準器,齊一市場上使用的各種長度、重量、容量等度量衡的標準,實踐公平交易的精神,預防買賣交易的爭訟,維護社會的和睦。

六、古人為何在秋分後才行秋決?

秋決在秋分後才執行是順生之道的作法,不讓肅殺之氣干擾天地萬物滋榮的生氣。唐代貞觀中制法:「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從春分到秋分,天地萬物和人間萬象處於欣欣向榮之期,就要順其道而行讓其生育滋長,以應秋冬收藏之用,過了秋分,肅殺之氣明顯降臨,人與萬物都講「收」,此時舉行「秋決」就不會干擾天地生長之道。所以古代各省死罪人犯,皆於秋分後由刑部覆核定罪,在秋後處決,故稱為「秋決」。

七、為何說人秋分帶給人間最寶貴的恩賜?

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才能生萬物。《文子.上仁》:「老子曰: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與成,必得和之精。」秋分和春分一樣是陰陽「和」氣的結晶,萬物經過從春到秋的孕育,才能收成,秋收有賴於秋分的陰陽之和,所以秋分的「和」氣是天地賜給人間最寶物的恩物。

秋天是收成的氣節,秋分總陰陽之和的精華;生命臨秋也以「養收」為保生,養收以保「和」。秋分,天人合一共此時,誠然「天涼好個秋!」@* #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内涵被讚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獨步全球,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關二十四節氣的內涵與起源、成因背景,請一起來了解:
  • 年年冬至,第一道曙光將照射在紫禁城太和殿正中的匾額上,奏報「一元之始」的訊息,這是元明清三代敬仰「初歲--冬至的勝景,而落實在民間代代相傳的冬至傳統食俗,也映射著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之光。民間傳統冬至吃什麼和中華文明之光究竟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探索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