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節氣典故】驚蟄時節 春雷始鳴萬物復甦

font print 人氣: 1709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生物,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意思是:一候桃花開放,二候黃鶯開始嗚叫,三候鷹少了,布穀鳥開始多起來。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

布穀鳥又名大杜鵑。(志達 / 大紀元)

驚蟄  春雷滾滾

提起驚蟄,必然想起春雷滾滾。而打雷的確是這個節氣特有的現象,在眾多古代文人詩詞中可見一斑。晉代詩人陶淵明即有詩曰:「促春遘(gòu)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宋代詩人仇遠的詩《驚蟄日雷》也是描述驚蟄的經典詩歌之一:「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其中「坤宮」指西南方,「蟄戶」指蟲子冬眠的洞穴。這首詩形象地寫出了驚蟄之後雨驟風急、電閃雷鳴以及草木萌發、春回大地的景象。

驚蟄的到來意味著春耕的開始,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人們崇奉驚蟄的節氣神「雷神」。古時這天,家家戶戶貼上雷神的貼畫,擺上供品,或者去廟裡燃香祭拜,希望來年少災害。

春雨喚醒萬物。(fotolia)

驚蟄  原名啟蟄

昆蟲入冬後藏伏於土中冬眠,不吃不喝不動,古人稱之為「蟄」。「啟」是開啟的意思,隨著氣溫升高,泥土變得鬆軟,冬眠的昆蟲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從土中鑽出來活動,這就是「啟蟄」。

《周禮‧考工記‧韗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左傳‧桓公五年》云:「凡祀,啟蟄而郊。」中國最早的一部傳統農事曆書《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意思是,昆蟲經冬日蟄伏,至春又復出活動,故稱「啟蟄」。

冬眠的昆蟲從土中鑽出來活動了。(大紀元)

西漢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名字叫「劉啟」,為了避諱他的名字,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南宋官員、經史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說:「改啟為驚,蓋避景帝諱。」

在漢朝景帝之前,二十四節氣中的「啟蟄」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驚蟄」後,人們又把它同「雨水」調換了位置,同樣,「穀雨」與「清明」的次序也被置換,才形成今天的順序。

漢景帝前:立春 ⇒ 啟蟄 ⇒ 雨水 ⇒ 春分 ⇒ 穀雨 ⇒ 清明

漢景帝始: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進入唐代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非國語‧不藉》中寫道:「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 而唐代天文學家編制的「大衍曆」仍採用了「驚蟄」一名,並沿用至今。但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虎頭蜂(大紀元)

驚蟄  祭白虎

中國民間認為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如果冒犯它,在當年就會經常遭到「邪惡小人」興波作浪,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

玄學書籍《人元祕樞經》中稱:「白虎者,歲中凶神也,常居歲後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喪服之災。」十二主星宿歌訣云:「白虎凶神當堂坐,流年必然有災禍,不現內孝現外孝,否則流血難躲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餵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白虎(大紀元資料室)

損德打小人 不如招貴人

提到「驚蟄」,大家都會想起「鵝頸橋下打小人」。打小人流行於廣東,盛行於香港。在香港,每到驚蟄日,以打小人聞名的鵝頸橋底便非常熱鬧,不少人慕名而至。

中國以農立國,驚蟄之日百蟲出,蛇、蟲、鼠、蟻危害農作物,因此古時人們便想用「祭白虎」來驅趕蟲蟻。

古詩《驚蟄》:「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驚蟄猶如平地一聲雷,冬眠的蟲子也甦醒了,家中的爬蟲走蟻開始爬出洞穴,四處覓食。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田地裡的蟲害也增多了。所以古時驚蟄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屋裡的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

古時驚蟄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屋裡的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fotolia)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在其編著的《千金月令》上說:「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蟲蟻。」石灰原本具有消毒殺蟲的功效,在驚蟄這天,將石灰撒在門檻外和庭院中,以驅逐蟲蟻。

久而久之,民間把蟲蟻比喻為是非口舌,以「祭白虎」來鎮壓小人,於是出現驚蟄打小人的習俗,希望透過鎮壓小人為自己帶來好運。打小人一般在橋底或山邊等地,據說這些地方較易招惹鬼神;也有說三岔路口煞氣大,可克制小人。因此,符合兩個條件的鵝頸橋底一直是打小人的熱點。

香港堪輿學家麥玲玲說,打小人會損害自身福德,不建議打小人,就算真要打,最好不要指名道姓。她說,很多人打小人其實只為發洩心頭之憤,與其損人不利己,不如想法招貴人,例如在家中桃花位,即東邊位置擺放顏色鮮豔的花卉,催旺桃花;也可放置紅色燈或擺設在單位的正中央,減低是非口舌,遠離小人。

俗話說「吉人天相,好運隨身」,善待他人,積善成德,好運自然相隨,貴人自然相助,小人自然遠離。@*#

盛開的桃花。(大紀元)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霜降,黃曆九月中氣,2017年在陽曆10月23日交節。霜降節氣裡萬物有哪些特別的反應?冉冉歲將晚,萬物待冬藏。霜降有什麼意含?霜降向人寒,一道寒意、開啟一道記憶?霜降最是人間想念的季節。霜螯、霜栗正美。秋葉落時燃焰彩,豔於春花;菊花殘時傲志節,凜於霜空。
  • 小雪天,氣序轉寒。中國地域廣,看小雪節氣,南北兩樣情。唐代陸龜蒙《小雪後書事》:「時候頻過小雪天,江南寒色未全偏」。寒氣日日切骨,小雪到醃泡菜、吃泡菜火鍋好時節,暖起低盪的心緒……
  • 「大雪」,是黃曆十一月節。 寒壓重衾好像覆氷 ,然而在冰天雪地裡,古人卻從動植物身上看到「春天已經不遠了」的跡象,怎麼說呢?從「大雪」有關天氣的俗諺,我們也看到了人生的道理。大雪典故之一「 程門立雪」 ,留下敬師篤學的風範。節氣民俗「大雪醃肉」,ㄧ掛一掛醃肉備冬,冬雪中的溫暖風物詩,展現各地的臘肉特色。
  • 從周代開始中國人就很重視「冬至」這個節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間冬至節,賞冬至節景,看冬至食俗吃湯圓、水餃、餛飩的文化內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餃,傳說來自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吃過冬至圓就長一歲承載「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時過冬至就開始玩九九消寒圖,等待明媚春光……
  • 黃曆十二月節、第二十三個節氣小寒。小寒大寒節氣中,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小寒養生要點為何?古人從禽鳥身上觀察到小寒的物候現象。小寒有哪些相關的節氣典故呢?臘月祭祀、臘八粥源遠流長,二十四花信風從小寒開始吹襲,冰天雪梅,梅花領群芳……
  •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農諺中有一句「大寒過年」。大寒,冬春正交替,人間準備過年。「臘八祭神告歲成」是古代過年民俗中領頭的節目。清代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硯台翰墨磨出飄香的年味……
  • 命理學家認為生肖應該跟節氣走,從立春算起,也就是2018年2月4日05時28分後出生的孩子屬狗。
  •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立春之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的位置是為雨水。雨水本來是指冰雪融化成水。雨水時節,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