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成語數來寶】.【撫典識慧】

被曲解的 「一毛不拔」原來是什麼涵義?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氣: 63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歇後語「鐵公雞」戲稱人小氣吝嗇「一毛不拔」。追溯這話的語源出處,可以回溯到那個思想奔放、學說競放的戰國時代。東周戰國時代思想家、政治家們各自展現卓偉的治世主張、宏肆的思想和綺詭的辯術,打開了「九流十家」的盛世,楊朱(楊子)也是其中之一。楊朱的思想學說是道家支流,在戰國時代非常盛行,孟子就這麼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充滿)天下」(*《孟子.滕文公下》)。

楊朱的思想倡導貴己、為我的生命觀,主要重點在警醒人,人生苦短千萬珍惜生命,以極有限的人生追求虛無不實的名利情,只會戕害自我的身心,失去生命之樂。[1] 楊朱學說在戰國時代可說是顯學,當時,楊朱思想學說的背景是在與墨子的「兼愛」相抗衡,孟子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2] 。然而孟子也不同意楊朱的思想立論[3] ,引了他的話加以轉述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4] 孟子這番話造出了今人熟悉的「一毛不拔」的語境,語源是來自於楊朱,現代人多以為它是極為吝嗇甚至自私的思想。

楊朱說過「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他的主張不似今人所認識的「一毛不拔」鐵公雞的情境。《列子》一書中有《楊朱》篇,收錄的內容,可以讓我們來反芻一番。

語源情境:楊朱遇墨子的弟子禽子

話說戰國時代有一天,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音同「古離」)遇到楊朱,棋逢對手,禽子有心要考驗楊朱的學說吧,彼此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攻防。[5] 禽子問了楊朱一個假設問題:「拔你身上一根毛,來救世界,你會作嗎?」(*「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禽子會這般設問:「輕而易舉」就能利他你幹不幹?是因為墨家主張「兼愛」和楊朱的「貴己」大相逕庭,或可說相對立,所以他故意設計一個讓對手陷入矛盾的情境。

楊朱當然早也明白他的居心,回他道:世界不是拔一毛就能救濟得了的(「世固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不死心,又用假設情境來考驗他:「假如可以救濟得了,你會拔嗎?」(「假濟,為之乎?」)楊子就不想繼續無謂的爭論了。楊朱的態度反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站在虛無的假設下去求解,一點意義都沒有!

那麼在戰國時代,九流十家各有擅場,楊朱的學說為何又能突出呢?僅僅只是自私自利而反對「兼愛」嗎?其實不管是楊朱、墨子或孟子,他們各自的主張都是為了治天下而發的。來看一下楊朱說的這句話的全貌: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試用白話來說:古代人,拔一毛以利天下也不給;反之,即便能得到全天下而把自己生命賠上也不幹。人人都能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傷一根毫毛,人人都不為利而傷害生命,天下就治好了。

所以說,楊朱的主張是愛惜生命的,不但愛惜己身的生命,也愛惜世界人類的生命!把整句話看透才不誤解楊朱主張貴己的原意,也是在為亂世中如何讓天下不亂、讓人人身心安頓求解。

楊朱要人學學古人的智慧,看得遠一點,看得透一點:珍重愛惜自己,即使給「全天下」也不換,堅定愛己不受誘惑!看他主張的「貴己」之道:利益不上身、毀譽不上身的修養境界說得很高的。

若一個常人珍惜自己的身體髮膚,連一根毛髮都小心呵護,他會傷害自己的肌膚、筋骨或生命嗎?他會胡作非為惹刑罰上身來傷害自己嗎?當然是不會的。那麼,真正懂得愛惜自己生命的人,他會付出身心的安寧、和樂作代價去追求虛無的名、利、權、貴嗎?當然也是不會的。這樣一來,「人人不利天下」也就是人人都愛惜自己,就不會為求名而危害實質、假公濟私占有非分的利益,也就不會去傷害別人鑄下罪過,天下就不亂了。換句話說,每個人的小世界都安頓了,「君臣皆安,物我兼利」[6] ,天下這個大世界也就安治了。

「身非我有」、「物非我有」[7] 這是楊朱洞察生命的省悟。人雖然來世走一遭,然而生為賢愚、貴賤卻不是自己能作主的;何時來、何時去,也不是自己能夠安排的,所以更要愛惜生命,不追逐身外之物,也不要妄想擁有身外之物卻付出慘重的代價。若從生命的高層次來看,世人不追逐、不妄想,不就少造業了嗎!少造業就少損德,擁有生命福分也更多。

註釋
[1] 參考《列子.楊朱》,楊朱說:「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賢愚、好醜、成敗、是非,無不消滅,但遲速之閒(*間)耳。矜一時之毀譽,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後數百年中餘名,豈足潤枯骨?何生之樂哉?」
[2] 出《孟子.滕文公下》。
[3] 參《淮南子.氾論訓》:「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趨舍人異,各有曉心。」
[4] 出《孟子.盡心上》。
[5] 見《列子.楊朱》。
[6] 同上。
[7] 楊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一作「不」)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養之主。雖全生身,不可有其身;雖不去物,不可有其物。」出《列子.楊朱》。

參考資料
《列子.楊朱》
《史記.夏本紀》
《淮南子.氾論訓》
《孟子》
《莊子》外篇·卷五上《天地》

@*#

-點閱:【成語數來寶】系列-點閱【撫典識慧】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有一種植物從中國的《詩經》產生的年代以來,就和一家的主婦發生了關聯,從而衍生出一些代稱母親的名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名詞也是代指母親的,是什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