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比奧:中共在香港露本性 美制裁有多選項

人氣 5482

【大紀元2019年09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蘇靜好編譯報導)香港政府倉促修訂《引渡條例》引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已經持續13週,引發國際關注。美國資深參議員盧比奧撰文表示,通過選擇暴力和恐嚇來使香港沉默,中國共產黨再次曝光其真實本性,美國絕不能旁觀,且美國應對中共的方式不限於評估香港特殊地位這一「核選項」。

香港反送中活動,港人主張五大訴求包括:撤回《逃犯條例》;取消暴動定性;永不追究示威者;獨立調查警方濫權濫暴;全面落實雙真普選。但中共支持的港府漠視港警對抗議民眾和媒體記者實施的暴力,從而引發更多民憤和各界譴責。

美國資深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cro Rubio)9月3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題為「中國(中共)在香港展現其真實本質,美國絕不能旁觀」的文章。文章表示,北京最近在香港加強部署軍隊,人數達數千名,並批准新的逮捕浪潮,以恐嚇和平抗議者。與此同時,據報導,中共還阻止香港政府提出的與該市大規模基層民主運動達成妥協的建議。

以下是盧比奧文章的翻譯。

美國和其它國家不會對香港事件袖手旁觀

盧比奧表示,香港反送中最初是為了抗議中共支持的不公正《引渡法案》,現在已經成為爭取香港自治和未來的鬥爭。然而,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不僅僅是中國(中共)內政。美國和其它負責任的國家不會在事外旁觀。

文章寫到,《引渡法案》只是中共對香港人和世界做出許多違背承諾事情的最新例證。最明顯的是,中國共產黨正在侵蝕港府在1984年與英國達成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條約所承諾的自治。

2014年,北京也違背了允許香港公民通過普選來選擇他們的首席執政官的承諾,中共挑釁引發了該市大規模的「雨傘運動」抗議活動。在2016年和2017年,高等法院使用對香港憲法有爭議的解釋,取消了共6名民主立法者的立法會席位資格。

2019年9月2日,「守護香港,罷工救港」港島及九龍區舉行多場跨界別罷工、集會。圖為金鐘添馬公園罷工活動,大量人潮湧進。(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中共企圖公開干預香港

中共軍隊在天安門廣場屠殺改革活動人士和普通中國公民30年後,北京現在似乎準備在香港進行公開和積極的干預。

準軍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中共在天安門大屠殺之後建立起來的,在中國大陸和香港之間的邊界城市深圳集結了數千名人員和車輛。中共官員和中共國家媒體不斷升級其警告言論,並企圖以「恐怖主義跡象」藉口對香港進行「合法」干預。中共喉舌新華社刊登未署名社論,稱香港正在進行「顏色革命」。

數十萬外國人居住在香港,包括大約85,000名美國公民,他們處於危險中,世界忽視了這些警告信號。今天中共領導人使用的手段,和1950年它們在朝鮮進行干預的方式相同。我們當時感到驚訝,所以我們現在應該做好準備。

8月31日,港警在政府總部附近對抗議者瘋狂發射催淚彈,民眾並未退卻。(PHILIP FONG/AFP/Getty Images)

美國制裁中共 有多個選項

美國和國際社會必須向中共領導人和掌權者表明,它們對香港的侵略可能會產生迅速、嚴重和持久的後果。

特別是,川普政府應該明確表示美國可以針對香港,進行靈活而有力地回應。我們的選擇不限於結束香港在美國法律下的特殊地位這一「核選項」。

由參議員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參與撰寫並於1992年頒布的「香港政策法案」允許總統評估香港特殊地位。然而,法案的權力是可選擇且靈活的,對於香港特殊地位而言,並不一定是全有或全無。例如,制裁可用於針對香港警察部隊,該部隊與有組織的犯罪合作,煽動暴力,可能還折磨被拘留的抗議者。

北京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從中受益。擁有特殊地位,香港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海關區域、擁有開放的國際金融聯繫以及港元與美元的掛鈎。但美國在行政和外交上都可以限制這些條件。

美國政府還可以根據「全球馬格尼茨基法案」,對實施嚴重侵犯人權行為的個別官員進行制裁,該法案允許對外國個人或實體實施制裁。此外,國會應該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是盧比奧與桑·卡丹(Ben Cardin)、詹姆斯·里施(James E. Risch)和羅伯特·梅南德斯(Robert Menendez)共同撰寫的法案。 該法案可以對破壞香港自治權的中港官員實施制裁。

美國和其它國家擁有籌碼是因為北京受益於香港的特殊地位。事實上,儘管中共試圖在大陸打造替代香港的城市,但香港已被證明是不可替代的國際金融門戶。

中共領導人必須尊重香港的自治和法治,若它們不斷升級侵蝕香港的行為,將面臨來自美國和世界的迅速、嚴重和持久的無情後果。目前,它們需要好自為之。#

責任編輯:李寰宇

相關新聞
谷歌關閉210個反香港抗議YouTube頻道
港人反送中 中共文宣在民間屢受挫
香港抗議者消滅催淚彈新招 一人10秒搞定
曾見證六四 美國女記者再親歷香港反送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