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端午節,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吃粽子、賽龍舟,還是屈原呢?如果你覺得這些典故早就聽膩了的話,今天來講一個你沒聽過的端午節。
端午名稱由來
端午節的名字很多,比如因為這天是黃曆的五月初五,所以也叫重五節。按照傳統曆法天干地支的紀法來算,第五個月是午月,而第五天是午日,所以午月午日這天又叫重午節。
在《說文解字》中:「端,物初生之題也。」端有初始的意思,所以初五也叫端五,後來逐漸固定下來成為今天的端午。除此之外,端午節通常也叫做端陽節、天中節、午日節、浴蘭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等。
端午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如今大部分人們熟悉的說法都是來自於祭祀屈原。端午節這一日,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於是划著龍舟試圖打撈,並且扔粽子不讓魚蝦啃噬他的屍體。 但是另外一種說法是,為了祭祀春秋時期被吳王夫差賜死之後,沉屍於錢塘江的忠臣伍子胥,時間上比屈原投江還要早了200多年。還有起源於越王勾踐和後來的孝女曹娥的說法。
早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端午節的習俗就已經存在了。端午節最早起源於對龍神的崇拜,粽子原本是人們獻給龍的食物,包括划龍舟也是祭祀活動之一,所以端午節也可以稱為是祭龍的節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賦予端午節更加豐富的節日內涵,讓大家在慶祝節日的同時緬懷這些忠義的歷史人物。
▼ 相關影片
端午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非常多樣化,而且每個地區都不一樣,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吃
端午節要吃粽子,現在的粽子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基本都是用糯米包在粽葉裡的。最早的時候是將米裝在竹筒裡的,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的黍米。黍米就是《詩經》裡「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黍,它是中國古代的五穀之一,所以粽子原本的名字叫做「角黍」,放在竹筒裡地也叫「筒粽」。
除了吃粽子,西漢的時候還有吃梟(xiāo)羹的習俗,梟(xiāo)是一種鳥,什麼鳥呢?就是貓頭鷹,為什麼要吃貓頭鷹做的羹湯呢?漢代《說文解字》中寫到:「梟,不孝鳥也。」在中國古代,貓頭鷹一直被認為是不祥不孝的鳥類,所以端午這天,人們吃梟羹被認為可以避邪。在端午節時,古代的皇帝除了會賞賜衣冠、飾品之類的物件,還會賞賜梟羹給臣子們吃。
唐代的時候,宮中流行一個小遊戲叫做射粉團,粉團是類似麻團的一種點心,人們要吃到它可不容易,吃它的人首先要能射中它。《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代流行人們把粉團和角黍裝在金盤子裡,婦女和小孩子們用小弓去射,射中了就能吃到。由於粉團滑膩膩的很難射中,所以還是挺有難度的,這在當時的唐代都城是很流行的端午小遊戲。
避邪
五月五日,在古人心目中是惡月惡日,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對應的這一天有很多驅邪避毒的習俗。比如說,人們喝雄黃酒,雄黃酒可以殺百毒、辟百邪。《白蛇傳》裡,白素貞喝下雄黃酒之後現出了原形。還有,人們在門上懸掛菖蒲和艾草,因為艾草可以治病又可以驅蟲。有的地方,人們會煮蘭草水用來沐浴。所以,端午節也有「浴蘭節」或者「沐蘭節」的叫法。
在這一天的午時,也就是正午時分,人們去採的藥草被認為藥性是最好的。人們把藥草裝進香囊裡隨身攜帶,在婦女和小孩身上尤為多見。 在端午這一天,不管大人小孩都會在手臂上系彩色的絲線,叫做「長命縷」、「續命縷」、「五色絲」、「五色縷」等等。一般會用紅、黃、青、白、黑這五種顏色的絲線,它們分別代表著五行的顏色,也象徵著五種顏色的神龍。人們繫五彩絲線在手臂上,可以驅邪保平安,遠離病痛地侵擾。
賽龍舟
從最開始的一個祭祀龍的活動,發展到後來全民參與的盛舉。在歷朝歷代,賽龍舟、觀競渡都是人們喜愛的一項活動,從古代這些描繪龍舟競渡的畫中略見一斑。 每年這個時候,水上鑼鼓齊鳴、岸上萬人喝彩,好不熱鬧。古代的龍舟像個郵輪一般大,氣魄十足,如果人能在現場看到感覺一定更震撼。到了今天,這項民俗活動已經成為了亞運會中的正式比賽項目,世界各地都有划龍舟的愛好者。
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習俗,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就是養鴝鵒(qúyù),鴝鵒是我們俗稱的「八哥兒」。《荊楚歲時記》記載,在端午節前後,八哥兒一般會換新羽毛,人們剪去牠的舌尖,訓練出來的八哥兒特別會學舌,所以端午還有養八哥兒的習俗。
端午節的歷史悠久,各地習俗非常的豐富,還有一些節日活動,比如射柳、立蛋等等。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也都發展出了不同的習俗。 在你的家鄉,端午節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你喜歡吃甜粽子還是鹹粽子呢?
本文由授權刊登。。
─點閱【愛麗話五千】系列─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