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千金買壁」的故事嗎?傳說「詩仙」李白與杜甫、高適一同遊覽宋州梁園時,李白在梁園的一面牆壁上,寫下七言長詩《梁園吟》。後來,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讀到了牆壁上的詩,傾慕不已,花千兩銀子買下這面牆壁,將這首詩珍存起來。
宗小姐的慷慨風雅之舉被傳為美談,也為自己和李白帶來一樁美滿的姻緣。不獨李白,唐朝詩人題詩於壁成為一種風尚,詩人們在遊覽、羈旅過程中,喜歡用詩歌抒發所見所感,並將作品題寫於宮殿、廟宇、驛站、館舍的牆壁上。人們甚至專門設立「詩板」,便於詩人揮毫成章。
唐朝還有一位詩人,他生卒年不詳,字、號不見史料,存世作品也不多。他卻因為一首題寫在佛寺牆壁上的詩歌,讓世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一天清晨,這位詩人走進古老的佛寺,欣賞到朝陽普照林木,彷彿莊嚴的佛光;他又從蜿蜒的小路深入禪院,窺見了掩映在花木深處的禪房。山光水色、鳥鳴鐘聲,無不充滿禪機,令人感受到清淨無雜念。
詩人把這次遊覽經歷寫在了佛院牆壁上,這就是常建的題寺詩《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詩境賞析
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市的虞山北麓,由南齊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而成。到唐代,寺廟已是山水遊覽勝地。《題破山寺後禪院》開始兩句就用工整的對仗,描寫自己在清晨時分跋山涉水,拜訪佛寺,並且初到寺院,就觀賞到金色日光灑遍山林的明亮壯觀之景。
「清晨入古寺」,起句點明遊覽的時間與地點,引出詩人的行蹤,引領讀者隨著詩人的視角飽覽佛寺風光。「初日照高林」,是詩人入寺看到的第一幕風景:古寺歷史悠久,隔絕塵世,縷縷晨光照耀著高大蒼翠林木。佛家稱僧眾聚居處為「叢林」,這句詩展現晨光熹微中的古寺風貌,又充滿了詩人對破山寺的崇敬和禮讚之情。
詩人深入佛寺,來到後方禪院,遊覽也漸入佳境。頷聯移步換景,詩人沿曲折小徑而行,走向幽深僻靜的後院;他在濃密花木之後,意外發現了僧人修行起居的禪房。
這一聯本應對仗,詩人沒有嚴格依照律詩規範,著重表現詩意與禪境的完美融合。曲徑意味修行道路的崎嶇,通幽暗含修行層次的提升,花木深處的禪房,又體現出「柳暗花明」的內涵。詩人似乎告訴世人,精進修行,層次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也許就在某個時間點,驀然發現境界的飛升。
這一聯的上句還有不同版本:有人說是「曲徑」,有人說是「竹徑」。曲徑重在表現通幽之路的曲折與不易,花木中的禪房更給人驚喜、珍貴之感;竹徑重在描寫道路的環境,而竹林具有幽靜清涼的氛圍,竹徑深處自然是通往更為幽深的佳處。
這兩個版本都突出了禪院的靜謐幽邃,帶給人遠離塵俗、洞見仙境的空靈澄澈之感。不過,「曲徑通幽」似乎更受歡迎,也作為一個成語或典故流傳至今。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題字大觀園,直接借用「曲徑通幽處」題寫白石山一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頸聯筆鋒一轉,從外在景色轉入內在觀感的描寫。青山幽幽,賦予鳥兒愉悅的心情,讓詩人不時聆聽到清脆的啼鳴;潭水如鏡,如實映照萬物的倒影,詩人靜靜觀之,彷彿也剔除了私慾執著,代以心如止水的空靜輕快之感。
隨著遊覽的深入,詩人的精神境界也不斷昇華。這兩句中,「悅」「空」最具靈性,以充滿生命朝氣的歡悅之情,烘托洗滌繁蕪俗韻的空明之境。此聯似乎在向世人展示,佛家的空,非是毫無生機樂趣的寂寞荒涼之空,而是放下執念、溝通天地宇宙,即大徹大悟後的瀟灑自在。這一聯也頗受稱道,被《河嶽英靈集》讚為「警策」之語。
「萬籟此俱寂」,詩歌寫至尾聲,把風景中的禪境推向最深層。萬物包括詩人自己,在佛寺的薰陶下,似乎都變得寂靜無聲。最後,詩歌在綿綿不絕的鐘磬聲中收束,留給讀者無窮餘韻。
表面上,詩人遊覽禪院中的山水,實則是在山水中求法、尋道,從眼前山水感悟世間萬物的本真。他內心平靜,進入禪定境界,才能做到萬物之聲不入耳,只聽到莊嚴殊勝的佛音。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與其說是一首山水詩,不如說是一首融禪意於山水的修行詩。他體驗禪院一幕幕勝景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個人修為的過程。他的足跡從塵世到古寺,他的心境從凡俗到空寂,他在遊歷中修行,在山水中頓悟,並用詩意的方式留存世間,啟迪後人修禪向佛的靈性。
詩人背後的故事
唐朝有一本重要的詩歌選集叫《河嶽英靈集》,收錄了盛唐開元、天寶年間的二十四位詩人、共計二百多首詩歌。詩集將常建的大名列於首位,並收錄詩作十五首。常建雖然在後世不算知名的詩人,卻是唐朝詩壇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人物。
常建的生平,在《唐才子傳》中有簡要記載。常建早年是個寒窗苦讀的學子,客居長安參加科舉。他曾經科考失利,發出「恥作明時失路人」的苦悶;他也能迅速振作精神,繼續讀書求仕之路,表達「且向長安度一春」(《落地長安》)的決心。
終於在開元十五年(727年),常建金榜題名。與他一同登科的,還有著名詩人王昌齡。他的命運也和王昌齡很相似,長年懷才不遇,盱眙尉是常建的唯一被史料記錄的官職。常建的仕途如此坎坷困頓,難怪《河嶽英靈集》為他發出「高才無貴士」「常建淪於一尉」的悲嘆。
正如常建在《贈三侍御》所言:「士賢守孤貞,古來皆共難。」耿直狷介的性情,讓他在官場上難以施展抱負,卻也讓他守住高潔的品行以及寶貴的慧根。
在報國無門的生活中,常建把靈性、詩心投注到山水形勝之中。他懷著遁世之志,放浪琴酒,往來於太白、紫閣諸峰,尋找另一種人生的出路,「前瞻王程促,卻戀雲門深。」(《白湖寺後溪宿雲門》)於是,那些漫遊山水、尋禪向道的詩篇誕生了。
常建愛山水,尤愛古剎深藏的山水勝地、隱士獨居的僻遠凈地,在山明水秀的風景中感受禪理、超脫塵世。
他旅途夜宿,會選擇好友故居。他曾親自造訪王昌齡的隱居之地,由衷表達欣羨、讚美之情:「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宿王昌齡隱居》)松間明月,灑下清輝,撫慰著旅人心靈;亭下花影、藥院苔痕,營造出清貧卻幽雅的環境,正是王昌齡品格的外化。
他欣賞音樂,也要選擇深山、江畔這樣的自然環境,享受「一弦清一心」(《江上琴興》)的純粹潔淨之感。那樂聲,也須出自清高的隱士之手。如《聽張山人彈琴》,琴聲裡有鶴舞龍吟般的靈動和氣勢:「玄鶴下澄空,翩翩舞松林。改弦扣商聲,又聽飛龍吟。」
在罷官之後,常建又隱居於鄂渚,後來終老於秦中太白山。他在山水的遊歷中,領悟到修行的美好,在隱居時期亦專注於道法修習,也因此受到仙人點化。
《唐才子傳》及常建詩歌《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宮人》,都記載他遇仙的傳奇經歷。一日,常建在山中採藥時,竟然真的遇到一位遍體綠色毛髮的神祕女子。她自稱是秦時宮人,在山中採食松葉,從此不飢不寒成了仙人,還把修仙祕法傳授給常建。
試問,像常建這樣熱愛山水、潛心修行並且仙緣深厚的士人,怎麼會長久沉溺在仕途失意的痛苦之中?他的心態與志向,早已超越俗世的富貴功名,而是追尋生命的更高境界。
正是詩如其人,他的詩歌也呈現出幽寂澄靜、清新玄妙的風格。歷代詩評家稱讚常建詩歌「幽玄」「超凡」「清而僻」等,都推崇其文字背後神仙一般的品格。由山水而忘俗,由禪道而徹悟,常建的仕途是不幸的,他卻由此發現了禪意山水和詩意人生,進而不斷探索生命的真諦。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