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9月20日訊】中美貿易戰升級了。美國對中國商品大規模提升關稅,並非用「子彈」消滅「敵人」,而是用關稅在美國進口的中國貨流通路上亮起「紅燈」,將導致訂單和供應鏈轉移;隨著美國的進口貨流部分告別中國,本世紀以來形成的以中國為重心的全球產業鏈也將部分轉移到其它國家。
9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分兩階段對中國實施2,000億美元關稅;中國商業部隨即宣布,將同步反制;而白宮則表示,一旦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將對另外2,67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關稅。走到這一步,這場貿易戰無疑已全面展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可能不會停止。那麼,如何判斷雙方的輸贏呢?目前中國的媒體和一些學者的說法明顯跑題了。
真正的輸贏不是實際上可能徵收多少關稅,或者雙方的「子彈」誰多誰少,而是關稅「紅燈」亮起之後貨流是否改變方向。在從中國進口的貨流通路上,美國用關稅亮起「紅燈」,將使訂單和供應鏈轉移;一旦美國的進口貨流有一部分告別中國,本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可能告別其鼎盛時代。
加關稅:「子彈」還是「紅燈」?
自從貿易戰開始以來,中國的媒體經常用一種軍事用語來形容美國提高關稅和中國的反制關稅,即「子彈」,於是,中美雙方的「子彈」多寡以及「子彈」對準誰,似乎成了判斷這場貿易戰成敗的關鍵。子彈是一次性使用品,打出去就沒有了;子彈的目標是消滅敵人,而中國的媒體似乎把川普視為打擊對象。但是,關稅戰真是彼此開火,誰打得准、打得狠,誰就贏了?其實,這種比喻太離譜了,會極大地誤導讀者。
關稅不是「子彈」,它只是貿易貨流通路上的「紅燈」;它也不是只有一次性效用,而是長期有效;關稅更不是消滅「敵人」的武器,它其實只是改變貨流動向的指示燈號。美國關稅的作用是警告進口商,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將因關稅增加而價格上漲;如果進口商把增加的關稅支出如數轉嫁給消費者,他自己固然不受損失,然而,進口商品漲價多了,若消費者不願買,進口商就只能調低價格,自己承擔支付關稅的開支,因此可能虧本。中國媒體和在美國政府的聽證會上作證並反對貿易制裁的美國公司都認為,增加關稅會讓美國消費者不得不買漲價產品,於是,川普「打向中國」的「子彈」會反彈到美國消費者身上。這樣的說法同樣具有誤導性,因為進口商不能強迫美國消費者購買漲價了的產品,而中國產品也不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來源。
中國企業做的是獨門生意?
美國的進口商,比如那些大型零售連鎖公司,多年來都從中國採購大量便宜的日用品,比如服裝、鞋類、兒童玩具、家用電器、辦公用品等。這次新增加的關稅主要就針對這些產品。那麼,消費者是否會因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大漲價而吃虧,乃至恐慌?其實,這種說法是虛構的。
以美國市場上的服裝和床上用品為例,十多年前,百貨商店或服裝店裡到處都是中國產品,顧客們想找一件不是中國製造的衣服或床上用品都很難;但近年來由於中國的服裝和床上用品加工企業的各種成本不斷上升,美國公司從中國進口服裝或床上用品的利潤越來越少,於是它們逐漸把訂單轉移到在東南亞或西亞國家設廠的公司,於是美國市場上的服裝和床上用品產地逐漸變成了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孟加拉、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國家,價格因此略有上升,設計樣式稍有變化,但美國消費者似乎完全不介意。早在中美貿易戰發生之前幾年,這個行業的供應鏈轉移就開始了,到貿易戰爆發時已大體完成。
這個例子說明,出口日用消費品、家用電器、辦公用品以及五金工具等產品的中國廠家並不是經營著全球範圍內無可替代的獨門生意,這些技術和工藝相對簡單的製造業其實面臨著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競爭,同類企業完全可以在東南亞和西亞國家建立起來,所需員工也不難培訓,畢竟那裡的城市青年人所受的教育並不比中國的農民工少。服裝和床上用品的供應鏈從中國向這些國家的成功轉移就是明證。
「紅燈」面前:全球供應鏈的動向
剛結束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組織的關於對中國商品增加關稅的聽證會上,不少美國公司強烈反對,理由是,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品質和價格最理想,如果增加了關稅,美國消費者要白白承擔漲價的損失;而聽證會上政府官員往往都補問一句,能不能轉移到別的國家生產,這些美國公司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如此看來,似乎這些美國進口商也認定,中國公司的產品是獨門生意,不能替代。
果真如此麼?美國的服裝和床上用品行業早已完成了供應鏈轉移,為什麼其它行業的美國公司就鐵定不能做?其實,問題不是供應鏈不能轉移,而是這些進口商不想這樣做。其不願明說的原因是,這些企業長期依賴中國工廠,多年做熟了,路路通,熟悉而省事,因此不想改換門庭、另尋別家。當然,轉移供應鏈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既需要大量投資,也需要幾年時間。
可是,美國的進口商誰都做不了獨門生意。如果它們當中的任何幾家公司率先到其它國家尋找合作廠家、培養貨源、穩定供應鏈,那麼,「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開闢非中國供應鏈的公司將很快以更低的價格搶占美國市場,剩下的那些偷懶的進口商如果不想破產,就只能隨後跟進。不僅如此,目前已經有一批中國的公司為了保住美國市場份額而開始把生產鏈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以逃避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如果有一些美國公司堅持使用中國造產品,那麼,它們不僅會遇到本國公司在非中國產地開闢的供應鏈的競爭,還會遇到中國公司在其它國家建立的產業鏈的競爭。這樣的雙重競爭壓力將迫使更多的美國進口商轉移訂單、調整供應鏈。
不只是中國以外的其它外國企業可以生產供應美國市場的商品,許多日用品、辦公用品和五金工具本來在美國就有很多企業生產,只是這樣的企業在過去20年當中被低價的中國產品擠垮了。然而,隨著中國企業的成本越來越高,中國製造的平均成本與美國製造的平均成本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據報導,彼此只差個位數了。當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提高到25%的時候,美國的本土製造業便可以加入競爭,而這將為美國製造業的振興和就業的上升帶來一股動力,而這恰恰是川普發動中美貿易戰的目的之一。
由此可見,中美貿易戰當中美國對中國商品提升關稅,並非用「子彈」消滅「敵人」,而是用這樣的關稅在美國進口貨流的通路上亮起「紅燈」,於是訂單和供應鏈將「繞道」轉移;幾年之內,隨著美國的進口貨流有一部分告別中國,本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以中國為重心的產業鏈也將部分轉移到其它國家。中國的「世界工廠」雖然才立足不久,卻可能告別它的鼎盛時期,被即將形成的「世界的亞洲工廠」所取代。與此同時,當中國對美國出口開始下降時,依賴對美貿易結餘維持的外匯儲備將再度下滑,中國政府可能進一步加強外匯管制。
(文章為大紀元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