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台灣參與6th國際海廢研討會 分階段實施無塑環境

大會落實零廢棄精神,提供可重複使用的食器與名牌。 (慈心基金會提供)

人氣: 70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4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謝平平台中報導)今年3月,台灣環保署、成功大學海事研究所、慈心基金會、綠色和平組織、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參加第六屆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來自世界超過600位學者、政策制定者、產業代表與NGO工作者等齊聚一堂,分享海洋廢棄物最新研究成果與行動經驗。台灣也提出將在2030年達到無塑環境的政策。

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IMDC)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主辦,以關注海洋廢棄物為主。在2011年,曾推出預防與管理海洋廢棄物的全球框架「檀香山策略」(Honolulu Strategy);至今年,各單位皆提出「限用與管制一次性塑膠用品」的方針。

而台灣則在2017年7月,由環保署與慈心基金會等NGO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在今年會議上報告第一份台灣海洋廢棄物行動方案,包括了一次用製品減塑時程表,跟上全球進程。

該方案設定在2020年時,餐廳業者將不再提供內用消費者免洗餐具,2025年,全面限用,2030年達到全面禁用,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吸管與外帶杯飲料。亦將在今年完成海洋清潔認養方案。

而台灣海廢行動方案重點涵蓋「源頭減量」、「預防與移除」、「研究調查」及「擴大合作參與」等4大面向與34項行動,如與環保團體合作調查臺灣海岸垃圾組成、推動5年5,000艘之環保艦隊攜回漁船廢棄物及海上漂流物;強化陸源垃圾及河川垃圾攔除清理跨部會合作等重要行動。

在這次國際會議中,印尼從行為改變、陸源管理、海源管理、研發與執法四個面向對海廢分頭並進,希望在2025年可以減少70%的垃圾流入海中; 加拿大除了源頭減量及科學監測之外,也加入循環經濟概念,鼓勵產業創新。

會議中,全球科學家亦討論是否可能共同建立全球整合資料庫;並提出將海廢議題融入教育科目時,可與環保團體專業相互合作。

台灣未來亦將設定海洋廢棄物監測站,並招募志工投入相同調查方法,統計出有意義數據,以供分析;預估將有更多民間組織投入維護海洋乾淨的活動。
◇

研討會現場展示用塑膠垃圾堆砌的海龜 。(慈心基金會提供)

責任編輯:尚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