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06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東光編譯報導)美國失業率降到4.3%,但美中不足的是實質個人消費支出僅同比增長2.6%,而非樂觀者所預期的4%以上,間接導致美國零售銷售額年增率由2011年中高峰的8.3%降到今年的4.5%。零售銷售占GDP消費約四成比重,而消費則貢獻了七成的美國GDP。
《巴隆》週刊文章稱,美股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價,其中非必需消費類股今年漲幅達13%,僅次於科技類股,但上漲的結構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亞馬遜、麥當勞、有線電視和寬頻服務商康卡斯特(Comcast)和家得寶(Home Depot)這四檔個股占據了該類股70%的漲幅,而同類股中的汽車、運動鞋等個股的股價卻欲振乏力,飽受亞馬遜線上威脅的實體零售商的股價更是頻頻破底。
文章說,美國消費支出沒有跌落懸崖或搭電梯急墜的兩大主因是股市創高和房價復甦,讓家庭平均淨資產(30%的比例投入股市)較金融風暴前的高峰多出37%。儘管如此,美國家庭的債務卻高達12.73萬億美元,高出金融風暴前的12.68萬億美元。
美聯儲雖已升息三次,但30年房貸利率仍維持近歷史低檔的3.9%,使房貸戶的房貸支出僅占可支配所得的4.4%,為數十年最低比例。然而,卡債族已開始感受到升息的壓力,這讓多家發卡機構的壞帳逐漸攀高。
該文章認為,美國靠依舉債推動增長的經濟型態已導致出現個人消費力道逐年遞減的現象。例如在1960和1970年代,經濟擴張期間美國個人消費的增速超過11%,1990年代降為9%,2002-2007年間再降為7.7%,2015年續降為5.9%,今年已降至3.6%。
造成美國一般民眾消費支出不振的首要原因是:自金融風暴後,美國人的舉債消費傾向轉為保守,近年儲蓄率已自低檔緩步攀升,有別於10年債殖利率的停留於歷史低檔。
另一個原因是財富差距的擴大。在1950年代,20%的收入集中在前10%富人的手中,現在他們取得了76%的全體財富,而最貧窮的50%則只取得了1%的全體收入。此一貧富不均的現象尤其在千禧代最為明顯,他們因無法自立而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已由十年前的27%增加到目前的32%。
千禧代的債務包袱首要是學貸,在1993年美國人平均學貸為10,000美元,2015年已激增到35,000美元,學貸占家庭債務的比例也由2008年的5%增長到11%。這間接導致他們延後買房或索性不買房,而使美國人擁有自宅的比例由高峰的69%降到最近的63%。#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