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衣料第二‧繅絲
繅絲要先製作繅車,它的尺寸、部件都列在後面的插圖中。繅絲時先將鍋內的水煮到沸騰,再將蠶繭投入鍋內。絲的粗細要看放入蠶繭的多少,一個人工作一天,可繅絲三十兩。如果繅包頭巾用的絲,只能得到二十兩,因為這種絲比較細長。繅綾羅用的絲,一次可以投入鍋內二十個蠶繭,繅頭巾用的絲只能投入十多個蠶繭。當蠶繭在鍋內滾沸時,用竹籤撥動水面,緒絲自動會出現,用手牽住緒絲引入竹針眼,先繞過星丁頭(導絲的滑輪,用竹棍作成的像香筒形狀的部件),然後將絲勾掛在送絲竿上,再接到「大關車」(腳踏轉動的繞絲部件)上。
斷絲時,找出緒頭放上去就行,不需要繞接原來的絲。使絲排列均勻而不要堆在一起,全靠送絲竿和磨木(帶送絲竿的搖柄)的作用。四川繅車的形式稍微有些不同,他們的方法是把繅車架在鍋上,兩人面對面地各自尋找鍋內的緒絲,一次牽出四、五根緒絲放到車上,但還是不如湖州繅車完善。
繅絲用的薪柴,要乾透不要有煙濕的氣味,這樣才不致損害絲的色澤。使絲質美好的辦法有六個字,一曰「出口乾」,是指在結繭時用炭火烘。一曰「出水乾」,是指在繅絲上車時在盆內裝四、五兩炭火,放在離大關車五寸遠的地方,當關車飛速轉動時,生絲藉助火溫邊轉邊乾,這就叫出水乾。如果天晴又有風,就不用火烘。
原文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治絲
凡治絲先制絲車,其尺寸器具開載後圖。鍋煎極沸湯,絲粗細視投繭多寡,窮日這力一人可取三十兩。若包頭絲,則只取二十兩,以其苗長也。凡綾羅絲,一 起投繭二十牧,包頭絲只投十餘牧。凡繭滾沸時,以竹籤撥動水面,絲緒自見。提緒入手,引入竹針眼,先繞星丁頭,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樣。然後由送絲勾掛,以登大關車。斷絕之時,尋緒丟上,不必繞接。其絲排勻不堆積者,全在送絲竿與磨木之上。川蜀絲車制稍異,其法架橫鍋上,引四五緒而上,兩人對尋鍋中緒,然終不若湖製之盡善也。
凡供治絲薪,取極燥無煙濕者,則寶色不損。絲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乾」,即結繭時用炭火烘。一曰「出水乾」,則治絲登車時,用炭火四五兩盆盛,去車關五寸許。動轉如風轉時,轉轉火意照乾,是曰出水乾也。若晴光又色,則不用火。#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