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7年10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英格報導)第一次對蒲甘的印象,停留在緬甸國家航空公司的一張年曆卡——雲霧繚繞層層塔林,緩緩升起的熱氣球如剪影一般印在晨霧之上,飄渺而神秘,仿若置身另一個世界。我暗想,有機會一定要去,而且一定要搭熱氣球⋯⋯
緬甸只有三個季節,三月到六月是夏季,乾旱而悶熱,七月到九月是雨季,很難見到陽光普照的蒲甘。而去緬甸旅行最佳時機,是十月到二月。這個時候,蒲甘和茵萊湖都有熱氣球旅行,熱門到要提早幾個月才能訂到票。
蒲甘,是緬甸中部曼德勒省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地方。公元9世紀到13世紀, 蒲甘王國統一了這裏,成為後來的緬甸。11世紀至13世紀,曾有超過10,000個佛教寺廟及佛塔矗立於此。當時的蒲甘非常繁榮,據說鼎盛時期居住著五萬到二十萬的居民,同時她也是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吸引了從印度、斯里蘭卡及高棉帝國的僧侶及學生遠道而來。其後蒲甘經過數次地震與戰爭,目前僅剩兩千多座佛塔分佈在蒲甘平原。這些古老的建築物被視為與吳哥窟齊名的文化遺產。可以說緬甸的文化很大程度上發源於蒲甘。
接待我的Linn是蒲甘當地緬族人,虔誠的佛教徒,敦厚純樸,可以說蠻流利的英語。講起蒲甘的歷史文化,滔滔不絕。問他電郵地址、臉書帳號,卻是一竅不通——不是沒有手機,是完全不需要用到。這裏遠離塵世的煩囂,蒲甘人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赤腳踏千石
Linn的車子停在佛塔外面的石板路上,我們就得下車了。所有的人都要把鞋子脫在佛塔區外面,然後赤腳走在凹凸不平的石頭及黃土路上。原來在仰光寺廟中的赤腳而行只是小兒科,用來給我習慣一下行腳的感覺,現在才見真章。我要背著十幾磅的攝影器材,爬上幾十米高的石磚砌成的佛塔,而階梯幾乎是垂直於地面。不過為了拍攝美景,顧不上那麼多了。
拍攝絕佳美景的條件
若要拍攝美景,早晚的陽光是最重要的元素。每年10月到2月,蒲甘的清晨比較涼爽,霧氣會在日出時慢慢聚散,塑造出千佛塔的層層光影,是拍攝的絕佳時間。無論是在熱氣球上還是在佛塔上,景色都美得令人窒息。所以最好住在離舊蒲甘不遠的酒店,便於看日出日落。
在蒲甘可以有幾種交通方式,最好能在這裏住上至少兩天:坐熱氣球俯瞰晨曦夕陽中的千佛塔;搭船順伊洛瓦底江飽覽兩岸風光;乘坐馬車、包車或電單車近距離參觀,隨時可攀上佛塔遠眺蒲甘建築群。各類交通工具都可以通過當地旅行社或酒店臨時安排。熱氣球就一定要提前通過當地旅行社或網絡預訂。」
只對遠處人微笑的佛陀
蒲甘雖然有幾千座佛塔,但大型寺院並不多,阿難陀塔寺建成於公元1105年,是其中一個最為著名的,也是歷史最悠久的。但工藝、建築結構及技術卻是後來眾多寺院效仿的藍本,可見其對緬甸佛教建築及文化的影響。
阿難,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據說當年蒲甘皇朝的第三任國王(King Kyanzittha)遇到八位在喜馬拉雅山修行的高僧,從他們口中得知喜馬拉雅山中有一個修行聖地名為Nandamula的石窟,高僧們以神通給國王展現了聖地的景觀。於是國王命令工匠按照他見到的聖地興建了阿難陀寺,實現了清涼的室內環境。
寺廟外的蒲甘,白天的氣溫達到四十度,寺內沒有空調卻非常涼爽。這座寺廟以三層塔基為基礎,每層再加立小塔,中間方形平台四面各有一9.5米高的立佛,面向四方:面北的拘留孫佛、面東的拘那含牟尼佛、面南的迦葉佛及面西的釋迦牟尼佛。每個方向都有迴廊延伸至大門。中間方形有兩層石壁,石壁上也都雕刻著很多小佛像,非常宏偉。
來到迦葉佛像前,Linn叫我仰望佛像,問我見到了甚麼表情。佛陀眼睛下垂,從下面看上去,好像在注視著我,慈悲而嚴肅;他又叫我站在遠處,回頭一看,佛陀正微笑地看著我。據說在一千年前的緬甸,只有達官貴族才能近距離參拜佛像,這種獨特的工藝是為了告誡統治者誠心禮佛、勤政愛民。然而這個技術並沒有流傳下來。如今面向東、西方的佛像,早已在火災及地震中損毀而重建,但卻永遠地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然而對歷代緬甸皇朝來說,佛陀的教化卻一直影響深遠,即使昂山素姬也從打坐學佛中體悟治國之道。
虔誠的敬天之道對緬甸的工業及農業都有很大影響。雖然緬甸開放了市場,但仍然保持傳統的耕種及工藝承傳。這點無論在蒲甘、曼德勒,還是在茵萊湖都可見到。許多農業及手工藝工廠供人參觀:不施農藥的農產品、天生天養的漁業、全天然成份的美容品、全天然原料製作的手工藝品⋯⋯無工業化的過程、不過度開發的資源,反而令開放中的緬甸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從這點來看,她倒是站在了世界的前端了。
Linn帶我去到農產品市集,這裏大部份小販都是附近的農家,售賣當季的蔬果、日常生活用品,因在旅遊區,也有手工藝品。見到有賣絲綢混棉的longyi(當地的長裙),我馬上跟對方討價,買了一套。在仰光的時候,即使穿著過膝的裙子,進入寺廟的時候,還是被念了一通,因為我的上衣沒有蓋住肩頭的袖子。在蒲甘,所到之處都是佛塔寺廟,一定要買一套Longyi來傍身。
每個緬甸人在臉上都塗上這種天然防曬霜「特納卡」,老闆娘示範用黃香楝樹幹研磨出樹皮上的黃香楝粉,成為防曬霜。這種天然防曬品塗在臉上非常涼爽,而目前已被廣泛用於許多大品牌的防曬產品中,是買手信的絕佳選擇。
著名漆器產地
蒲甘是世界聞名的漆器生產地,市場上便有檔主拉著我要我買她的漆器。Linn小聲說,「一會兒我帶你去漆器工廠,那裏的漆器品質好很多。」但我仍然耐不住檔主的糾纏,買了一個小漆盒。直到Linn帶我參觀的漆器工廠,發現果然相差甚遠。
蒲甘的漆器生產完全是手工製作,包括漆釉都全天然材質,所以工廠內的空氣並無化學氣味,工人是用手直接沾漆釉的。進入工廠,十幾個年輕女工盤坐在台上,用刻刀雕琢著漆器上的圖畫,一些男工在做打磨、上漆、拋光等工序。他們的手工十分精細,器皿上重複的花紋如同電腦製作一般精準,而漆器家私上的繪畫雕刻更是栩栩如生。
工廠有個一千多平呎的展示廳,展示著由幾美金的手鐲,到幾十萬美金的漆器藝術品。拿起一個漆盒仔細端詳,從設計、繪畫、雕工到打磨拋光,都比市場上賣的要精細得多。難怪連日本人都在店內談批發生意。
明末永曆帝流亡的曼德勒
曼德勒是到緬甸旅行的另一個必到之地,曼德勒位於緬甸中心位置,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雍笈牙王朝(也稱貢榜王朝)的都城,是敏東王(King Mindon)1857年命名的。因緬甸歷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緬華僑稱其為瓦城。
說起曼德勒,曾經與明清兩朝都有一些淵源。1659年(南明永曆帝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永曆帝流亡當時的緬甸首都瓦城,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兵變,殺死其兄奪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並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1662年6月1日,永曆帝父子及眷屬25人在雲南昆明遭縊死,南明滅亡。
或許是這段令人唏噓的因緣關係,讓曼德勒與華人有著不解之緣。作為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人口中30%都是華裔,其中大部份祖先都來自雲南。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緬貿易,也吸引了很多華人到當地投資。導遊Sithu,是第三代的華裔,英語十分流利,但華文就「會聽不會講」。祖父是馬來西亞華人,在上個世紀中葉因緬甸發展很好,遷移到這裏做生意。
談起華人在緬甸的地位,他坦言,對緬甸人來說,華人分兩種。一種是祖上就遷移到緬甸的「老華人Old Chinese」,很勤奮並靠做生意積累財富,捐錢給當地興建寺廟,布施窮人,與當地人相處融洽,受到尊重。另一種是「新華人New Chinese」,有部分偷渡運毒或做生意,賺到錢賄賂軍方買一個緬甸護照,視緬甸為生財的地方,不太在乎緬甸當地的文化。「不過這種情況,是在昂山素姬上台之前,現在政府已經明令禁止了護照的買賣⋯⋯」
見習僧人的修道院
緬甸的男生,幾乎每個人都做過和尚,這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曼德勒有緬甸最多最大的修道院,遠近的緬甸人也都慕名而來。
Sithu帶我到Mahar Gan Dar Yone修道院參觀,看看僧人的boarding school(見習出家學校)。他說,他在中學的時候,父母問他,想不想去寺院專修。於是他選擇做了一年的和尚。大概看到我驚訝敬佩的樣子,他笑了笑說,「一年之後,我就覺得自己要還俗了。」我問他是否輟學回去還要留級。他說,在預備學校同樣要學習普通學校的科目。只是多了學習佛經、打坐等等的功課,不影響正常學業。
車子直接開到修道院內,這裏的建築比一般平民的房屋更為嶄新寬敞。修道院感覺有點像大學,寬闊乾淨的街道,僧人們三三兩兩地走著,有宿舍、食堂、廚房等設施。宿舍外隨處可以見到僧人們晾曬的紅色袈裟。廚房裏,員工們已經在準備第二天的食物。灶台下燃燒的是木柴火,灶台上幾口直徑一米多的大鐵鍋正在熱氣騰騰地燒著菜。旁邊的黑板上,記錄著當日中午的菜單。Sithu讀給我聽,葷素齊備。他說,一方面原始佛教在食肉上並不十分嚴格,另一方面這個廚房要養一萬四千人,大部份是見習僧人,還是需要肉食的。
來到食堂外,剛好趕上僧人們排隊進入,不少遊客在道路兩旁拍照。見習僧人們,看起來從八、九歲到二、三十歲,手拿砵,魚貫而行。
「這麼小的孩子,就想修佛了?」我問Sithu,「有些是自己想,但大部份是因為家庭貧困。送孩子到這裏來,不僅免費上學,連食宿也都有著落。」未能照顧自己的小孩,穿著的是白色的袈裟,沒有太多的功課,在這裏有老師照顧。
大部份的見習和尚很靦腆,拿了食物便端著砵回宿舍去吃午餐。食堂外,幾個當地貧民拿著鍋碗等著僧人施捨吃不完的食物。僧人在緬甸來說是地位最崇高的。所以不少人會捐錢給寺廟及修道院。在緬甸的寺廟,錢箱上都明確標示著捐款目的:貼金箔、修廟、寺廟水電雜費開支等等。而清晨僧人們要外出化緣,所要只有食物,不要錢財,晚上九點還要打坐一個小時。比起爭相上市斂財的大陸佛教亂象來說,緬甸原始佛教更貼近釋迦牟尼原有的實修形式。
浪漫樸實的烏本橋
烏本橋是曼德勒郊區的一座長達1.2公里的柚木橋,興建於1856年,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柚木橋。一千多支橋柱立於東塔曼湖之中,每年11月到3月,湖水退去,當地居民便種植莊稼。4-10月,水位上漲,淹沒農田,漁夫就來捉魚。這時夕陽下的烏本橋非常美麗,長長的木樁樹立在湖中,落日映著倒影,成為烏本橋修長的腳,橋上的行人僧侶成為剪影的一部份,沒有一絲的「矯情」,樸實而浪漫,她已經成為了曼德勒的地標。
末代王朝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的皇宮,位於曼德勒市中心。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焚毀。1989年,緬甸政府開始依據歷史圖片和資料重建,恢復了89個主要大殿,1996年9月竣工並對公眾開放。
皇宮建築結構和規劃有些類似北京故宮。Linn說,當時的確是參照了紫禁城來建造的。整個皇宮為四方形,每邊城牆長達3公里,城外環繞著護城河。宮牆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座角樓。皇宮目前駐紮著軍方,所以城外有持槍軍人把守,戒備森嚴。
進了城門,城裏種滿了樹,很像北京的天壇,車子開了幾分鐘才到達皇宮正門。實際宮殿面積並不是很大,大殿一間挨著一間,全部是木建築結構。議事廳、皇帝寢宮、鏡宮、妃嬪宮院一應俱全。在皇宮的一角,有一座瞭望塔,是整個建築群的最高點。
在曼德勒皇宮的大殿上,供奉著敏東王(King Mindon)及皇后的塑像。1852年,英國侵佔了下緬甸。敏東趁機與弟弟加囊親王(Kanaung Mintha)一起推翻了國王蒲甘王,自立為王,在位15年。敏東據說是位開明君王,在位期間致力於改革,先後廢除了采邑制,改革了稅制,還派人到英、日學習工業技術。曼德勒宮便是敏東在1857年建成。
(待續)
責任編緝: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