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尷尬:從全球經濟引擎淪為絆腳石

作者:何清漣

人氣 590

【大紀元2016年09月04日訊】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中國竭盡全力扮演「好東道主」這一角色,希望藉此提升國際地位,但還是面臨難以擺脫的尷尬。這份尷尬不是來自於海外對中國人權現狀的批評,而是緣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地位的變化:2009年,中國是拯救世界經濟的挪亞方舟;2012年,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如今,全球化格局支離破碎,中國被西方國家視為破壞全球化的罪魁禍首。

中國成為本輪峰會的眾矢之的

8月30日,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者、前白宮國際經濟負責人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在小組討論中表示,在全球經濟衰退和崩潰的背景下,奧巴馬自2009年上任以來對於美國經濟溫和復甦的貢獻成就顯著。目前,全球經濟正設法避免陷入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會者都明白,這番發言是針對中國而來。

近兩年以來,各國政府與智庫批評中國的「保護主義」大概涉及三方面:

一是貿易保護主義。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貿易國成為WTO的各種貿易爭端中的常客,涉及領域大至鋼材,中至巴西紙漿,小至美國雞爪等諸多領域。從去年以來,美國、歐盟等國不得不提高關稅,以對付中國鋼材的低價傾銷。本輪峰會上,所有其他的國際貿易問題均被擱置,主要聚焦於中國鋼鐵過剩產能。歐美國家與會代表都指責中國因無法消化本國龐大的鋼鐵產能,將過剩的鋼鐵產品向國際市場傾銷,導致歐美多國都出現鋼廠倒閉危機。中方則反覆強調,這些國家無視中國企業效率高、勞動力和生產成本低等因素,關稅壁壘讓中國企業成為某些國家「過激反傾銷措施的受害者」。

二是跨境投資。2014年以來,中國已成為位居全球第二的對外投資大國,僅次於美國。至2015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突破萬億美元大關,投資範圍遍佈全球184個國家和地區。由於中國政府希望本國投資(主力是由國企、以國企為主導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為主的國家投資)在外暢通無阻,因此一直對外承諾會放開市場,減少對外資在華企業的各種准入限制,給予公平待遇。但事實是在華外企都認為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市場准入規則很不對等,自由市場是美國與歐洲與生俱來的商業基因,而中國政府從未放棄他們對市場的強干預,經常會做出一些與自由市場原則相悖的政治決策,介入各產業的發展,因而擔心他們會在中國面對更多的阻礙。

三是環境問題。中國近30多年以來,以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發展經濟。由於環境影響具有外部性,不僅中國人成為這種發展戰略的首要受害者,有時也會禍延周邊國家,比如污染空氣會飄散至周邊國家、水污染會影響與中國共享河流的下游鄰邦,中國的污染原料製成的食品會出口到其他國家,這方面的爭執從未絕跡。

本輪峰會最大的成果是批准了《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等三份文件,達成開放投資及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兩項共識。美中兩國是世界最大的國際航空溫室氣體排放國,本輪峰會上正式加入《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算是「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各國都難以接受的世界經濟格局巨變

這次峰會召開之際,正值全球經濟格局發生巨變之時,與會的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經濟衰退,拖了世界的後腿。這個說法是基於西方國家那種一廂情願的想像:中國經濟過去在長達30年的時期內曾保持過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現在與今後應該繼續保持下去。

2009年以前,世界經濟格局是由美國主導、中國驅動模式;2009年以後,演變為美、中、德(歐盟)三足鼎立的格局。對於這一變化,世界各國均能接受,因為從1990年代初期至2009年這20年間,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經歷了反差巨大的角色變換,不經意間,從一個處於邊緣的角色轉換成世界多國的經濟發展引擎。所謂「引擎」,不是指世界離不開「中國製造」的各類廉價產品,而是指中國的各種需求日益暢旺,帶動了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比如中國成為世界資源與農產品的最大買家,諸多礦產資源國與糧食生產國都從中受益。過去15年當中,中國消耗全球大多數工業金屬的40%-50%,一度曾消耗全球鐵礦石供應的近三分之二。

我在《中國經濟衰退,資源國發展夢碎》(VOA,2016年2月5日)一文裡,開篇就指出:「在中國躍升為全球GDP總量第二這個過程中,中國像一隻巨獸,吞食著全世界的各種金屬、燃料與農作物,從非洲、南美到澳大利亞,許多國家都將自己的繁榮夢奠基於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之上。中國經濟的衰退,殃及的不只有中國人自身,還殃及幾十個正在準備將各種資源礦產賣給中國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全球尋找資本市場的發達國家投資行業。如今,中國經濟減速,意味著中國對外進口,特別是生產所需要的資源與原材料減少,這對某些依靠中國需求而繁榮經濟的國家影響特別大,比如澳大利亞既向中國出口小麥,也向中國出口大量鐵礦石,其經濟十年榮衰皆因中國需求起落。近幾年因為中國鐵礦石需要減少,減少了政府稅收,規模較小的礦企被迫關門裁員。澳大利亞對中國的態度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8月30日國會授權國會圖書館印發了一本《提防中國》的小冊子,促請議員深思:澳大利亞一直支持中國崛起,如今要考慮如何應對在南海擴張利益的中國。其中特別提到要關注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表達了對這一由中國主導、旨在對付美國的項目的憂慮。

長話短說,世界各國對中國態度變化的起始點是2012年。自習近平接管中共最高權力以後,不得不調整國內畸型的經濟結構,來自中國的資源與龐大原材料需求急劇降低。雖然為了保地方財政還在繼續發展房地產,但卻實施以向歐亞非南美地區輸出過剩產能為目標的「一帶一路」計劃。說穿了,中國過去發展本國嚴重過剩的房地產業與各種基礎設施,消耗了全世界各種礦產,讓相關國家保持了就業與不同程度的繁榮。而中國則利用從全世界進口的鐵、鋁等資源,建造出了天量房地產與各種閒置的基礎設施,實現了「居者有其房」:目前農村戶籍家庭93%都擁有住房;在城鎮有戶籍的居民家庭戶均人口3人,戶均1.2套住房。《21世紀經濟報導》2015年12月3日發文,稱中國房地產真實庫存高達98億平方米,按現有購買速度,完全消化需10年。更嚴重的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2015年9月對媒體透露,國務院一項關於12個省會城市和144個地級市的調查顯示,全國新城新區規劃人口34億,亦即中國各地政府擬建的住房可容納全世界現有人口70億的一半。

中國政府拯救不了世界經濟

如果中國政府這種近於瘋狂的規劃能夠落實,中國仍然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可惜,中共在毛時代將政治權力濫用到極致,也就是「讓高山低頭,要河水讓路」,習近平2015年傾國之力也未能將中國股指拉抬至其隨口許諾的一萬點,股指逼近5000點之時,幾起幾落,結果是2015年股市市值蒸發25萬億,消滅了60萬戶中產階級。估計他也沒辦法讓中國繼續採購全世界的資源礦產,保持引擎地位。

G20杭州峰會行將結束,與會者攜滿腹對中國的意見而來,載一公文包的重要協議而去。協議很美好,現實更骨感。中國想保持世界經濟引擎的地位,但不可能建造可供全球一半人口居住的住房,將那荒謬之極的城市規劃落到實處,因此無法繼續吞食世界各國的資源礦產與膨脹的資本;世界各國希望向中國出口資源與各種原材料,卻不想要中國的過剩產能。因此,各國政要回國之後,還得想法調整本國經濟結構,過一段失業增加、福利下降的苦日子,忍受本國選民的怨恨與怒氣。

以上就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也許美國例外)的經濟新常態,直到世界再度發現資本擴張的「新大陸」。

--原載美國之音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組圖:G20倒計時 杭州戒備森嚴「全城空巷」
杭州G20峰會前 你需要知道的四件事情
川人:一場倍感孤獨的杭州G20峰會?
莉雅:中國主辦G20峰會遭遇的尷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