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3月15日訊】 (大紀元記者周行多倫多報導)多倫多一直以來排長隊等廉租居所的狀況或將得到改善。安省政府週一宣布,將通過立法,允許市政府使用包容性分區(inclusionary zoning)政策,旨在增加廉租居所數量。
未來幾個月裡,省府將在全省向市政府、建商等相關機構徵求意見,以便構建這個包容性分區政策框架。省府的構思是,新的立法將使市政府有權要求新的住宅樓項目含有一定比例的廉價單元。
安省城市事務及住房廳長麥克米(Ted McMeekin )在多倫多宣布這項計劃後,多倫多市長莊德利即表態支持,稱多倫多需要更多支持,才有機會達到10年內新增1萬個廉租單元的目標。因為這個從2010年至2020年要完成的目標,到2015年才新增了2,800個。
多倫多社區房屋公司(TCHC)面臨長期資金不足,等候廉租居所的隊伍,已經接近10萬人。參與多倫多麗晶園(Regent Park)不同收入家庭居所建設項目的丹尼爾斯公司(The Daniels Corporation)總裁科恩(Mitchell Cohen)說,包容性分區「是保證廉租居所能在全市建成的唯一辦法」。因為其他的刺激辦法到目前為止成效有限,廉租居所「沒法靠良好的意願」建成。
更新相關政策
與包容性分區提案同時向全省做諮詢的提案,包括開發一個新的可移動式住房福利計劃。目前獲得租金與收入掛鉤福利的省民,需付租金等於他們收入的30%,往往還要求住在特定的居所。可移動的計劃還是按收入計算租金,但租客可以選擇在任何有這種居所的地方居住。
公眾諮詢還包括如何使租金與收入掛鉤福利的計算更簡單及更公平。因為目前一系列的家庭收入定義使計算複雜化,居所提供者及租戶都覺得難理解。另外,租戶每次收入變化後都需要申報,可能導致的房租上升對鼓勵租戶工作沒好處,也會使他們在計劃未來時變得困難。
政府當天宣布的立法提案,是安省長期廉租居所戰略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三年內撥款1.78億元。部分資金會投入1億元的支持性住房政策計劃,估計將使4,000個家庭及個人受惠,並支持新建最多1,500個政府資助的居所單元。另外,政府將在三年內撥款4,500萬元,支持社區減少無家可歸者數量的計劃。
廉租居所是多倫多的痼疾
對於人口超過260萬的多倫多,廉租居所不足是一個令政府頭痛的長期問題,每屆政府的解決對策都是成效不佳。結果是,多倫多社區房屋公司的廉租居所需要修理費26億元,等待入住的人接近10萬。
另一方面,多倫多曾是北美新建住宅公寓最多的城市,去年就有近1.9萬個公寓單元上市。多倫多市過去10年都在尋求獲得包容性分區的權力。省府也稱,他們的提案體現了一份關於多倫多社區房屋公司存在問題的報告建議。
據主流媒體去年的報導,多倫多市首席計劃師科斯馬特(Jennifer Keesmaat)曾說,如果市政府要求所有超過300個單元的新公寓大樓包含10%的廉價居所,5年內已經新建了1.5萬個廉價單元。
據《多倫多星報》報導,2010年至2015年間,多倫多市新增的廉租居所及廉價居所,總共才3,700個。科斯馬特認為,包容性分區立法將是一次轉型性的變革。
新公寓含廉租單元 會影響房市嗎?
如果包容性分區得以成為法律,市政府將有權把市內任何區域劃為包容性地區,想在這些地段建公寓的公司,必須留一定比例的單元做廉租或廉價居所。省政府在考慮新的可移動式住房福利計劃,應該也是預見到了廉租居所會在市內各地出現。
安省住宅建築商協會(OHA)擔心,包容性分區會推高新公寓價格,對買家不公平。據《多倫多星報》報導,非營利社會政策研究機構多倫多社會規劃(Social Planning Toronto)認為,包容性分區對公眾不會有任何額外成本。非營利機構可以購買這些單元,在政府資助下以較低月租出租給有需要的人。美國在1970年代引入包容性分區政策,在芝加哥、舊金山、丹佛、紐約及華盛頓等400多個城市裡,過去10年內新建了超過15萬個廉價單元。對此做的研究,沒發現有房價上升的問題。
多倫多資深地產經紀劉世傅認為,政府此舉的主要原因是沒錢建造廉租公寓大廈,只能靠私營建商的力量,結果可能使公寓價格下降。他說,有些買家可能不喜歡,「因為擔心會對社區安全有影響」,這樣的結果應該是使公寓價下行。比如在像富豪山莊這樣的高端住宅區設廉租居所,「那些鄰居可能會不滿」。
他說,大約20年前,在士嘉堡區Steeles與McCowan交界附近有一棟公寓大廈,原來是市政府所有,做廉租居所用途。後來逐漸出售給私人後,公寓價格不斷上升,「有些買家了解到全是私人擁有後,感到安心」。「起碼開始時在心理上有影響,也許習慣後就不一樣了」。
對於建商的影響,劉世傅說,他們主要考慮公寓單元能否賣得好價錢以及銷售的速度。在房市旺的時候應該影響不大,可能只會對銷售速度會有些影響。
有了包容性分區的權力後,市政府將有能力使廉租居所或廉價居所分散到全市各處,可以使社區的結構發生很大的改變。
責任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