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9月20日訊】要說中國申辦大型體育賽事最搞笑的一次,當屬杭州最近獲得的2022年亞運會的舉辦權。與「獲得」這一象征著收穫了財富與榮譽的褒義詞色彩基調相同的,是中國官方竭盡所能的高調自誇。比如,各大報紙、網媒都不忘著意提及,杭州由於此前有過一次成功申請承辦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的經歷,因此,這次申辦亞運會也志在必得。此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次申辦,杭州沒有任何一個競爭對手。
當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同的一致落在「無競爭」這一成功申亞的關鍵點上時,大家心中的欣喜與驕傲或許並不是那麼若顛若狂。沒有競爭,不僅不值得人們為之慶賀、鼓舞 ;恰恰相反,更讓人有種不小心把垃圾當作寶的無地自容感。我們有理由相信,那些連嚐試申辦的念頭都沒有、又或者在考量之後選擇放棄的城市或地區,絕不是因為懼怕在競爭中遭遇淘汰而避之不及,而是由於成功申辦的本身已經不能給他們帶來「贏」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就連中國的喉舌媒體也為這種「無競爭」勝出而感到委屈不已,在相關報導的標題中打出了「杭州不是冤大頭」的標語。
事實上,是不是「冤大頭」根本不是由官方說了算的。道理很簡單,舉辦亞運、奧運等大型體育賽事所花費的巨額財政,其實是源於納稅人的口袋。只要在投入和產出之間稍作計算,就會再清楚不過的發現,眾多的體育賽事不過是一筆筆只花錢而不賺錢、甚至有可能揹債的賠本買賣而已。於是,早就有消息稱,越南河內放棄了申辦2019年亞運會的主辦權。儘管最後的決定來自越南官方,然而這一決定卻是建立在「14000多名受調查者中,84%的人不支持越南舉辦亞運會」、「6800多名受訪者有超過6000人投票選擇放棄舉辦亞運會」的民意基礎之上。看看人家的「胳膊擰不過大腿」就可知道,最終要為這筆只賠不賺的生意買單的「冤大頭」並非是官方,而是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稅金打水漂的萬千民眾。
或許外行人都很難瞭解,在一個城市或地區申辦大型體育賽事的過程中,除了老百姓之外,上至國際奧委會、下至主辦方、承辦方,都將無一例外的獲得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利益。一篇由知名經濟學家撰寫的網文在介紹奧運會的商業化運作模式時如是表示:國際奧委會在1985年推出TOP計劃後,就制定出了其收益「70%分給冬奧會和夏奧會主辦國的奧委會,10%歸國際奧委會,其餘20%分給各參賽國奧委會」的有關規定。既然奧運會能這般比例精準的進行商業化運作,那麼亞運會也自然要跟從、效仿之。
在體育賽事漸變為商業活動的今天,各國顯然都會首當其衝的考慮這種活動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只是有所不同的是,民主國家中,這些經濟效益是由老百姓來參與分配的;而在獨裁專制的政體中,老百姓卻只有被投入的份兒,到最後,自己的錢打了水漂、不幸當了冤大頭也無處申訴。反觀今日申亞成功的杭州,真正能從中獲利的,顯然只是在白紙黑字的協議中擬訂好了收益分配比例的中共官方,而被其代表的老百姓卻只能對自身的回報望塵莫及。反正,錢一旦被繳入國庫,那便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或許有人會說,這有甚麼,我交錢,我樂意,哥兒買的是民族自豪感。正如某官媒所言,「當亞運會遭遇申辦趨冷的時候,中國的杭州市站出來做一次東,不僅幫助了亞洲體育,也為中國贏得了尊重」;「中國太大了,基層社會還遠未過足辦國際賽事的癮」,「辦大型賽事可以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雖然中聽,但事實上,無論是贏得尊重、過足癮,還是帶動城市升級,只要掏腰包的最終還是老百姓,那麼這套說辭也就只能被視為是官方為了謀取私利而編出的藉口與托辭而已。真正的冤大頭,說到底,還是由老百姓來當的。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