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禹紫悉尼編譯報導)專欄作家和主持人博爾特(Andrew Bolt),就澳洲國民銀行公佈的第一季度報告中提到的紐省20%的房地產交易落入了中國買家之手,提出了兩個問題。
「究竟我們在做甚麼?」 博爾特質疑說,「為甚麼我們的政客允許這些事發生?」無數人都在問這些問題,也不斷有人在回答它們。其它問題也很重要,就沒人注意。
這些問題包括,甚麼原因驅使這些中國人願意花大價錢買房?這些買家的腦袋裡在想甚麼?
中國已經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了,在過去的150年裡,也是這樣嗎?
在澳洲的淘金熱時期,我們第一次看到大量的中國移民來到這裡,那個時候也正是中國廣東和福建人大遷徙的開始,很多人遷到了東南亞。經過了20世紀的上半葉,澳洲臭名昭著的移民政策對中國移民關閉了大門。從那以後,在毛澤東統治中國的黑暗時期,中國人很難帶著他們的財產離開中國。
黑暗統治過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人開始容易積累財富,並帶著財產來到海外。
中國政府積極鼓勵投資海外,儘管它自然更情願發揮一點作用,發出指示,並且決定讓誰來管理這樣的事。
最近,推動投資的因素隨著反腐敗運動被加強,因為反腐敗運動的目標不明確,使得在過去20-30年裡已經積累了大量財富的個人和家庭人人自危。而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又成為對外投資的驅動力。
為甚麼房地產成了首要目標了?甚麼是它的牽動因素呢?
房產對中國人來說永遠都是信心和穩定的基石。尤其是這些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他們可以一頭扎入股市,或經營現金生意。但是從傳統來說,他們更願意守護自己的資產。他們購置黃金飾品,並放在銀行的金庫裡,這會讓他們很安心。
通常來說,錢對他們來說不是大問題。如果需要貸款,他們通常會向私人借貸,即使有資格向銀行貸款的家庭,在本金和利息的還款上也不會遵守還款時間表。
《連接中澳》雜誌的常務董事傑特(Carl Jetter)說:「在澳洲買到的房產就永遠是自己的了。」這一點是最具吸引力的。
在中國,所有的土地都是國家的,居住房子的最長租賃期是70年。但是在澳洲買房,他們可以為後代著想,購置的房產可以世世代代繼承下去。中國買家也樂於嚐試新的東西,他們是創造中國人主宰天下的勇敢先鋒。
從文化上來說,如果經濟負擔得起,很多中國人不願意去買住過死人的房子。他們也不喜歡二手車和二手服裝,對房子也是一樣的。如果他們買到的是舊房子,往往本能地會把它推倒重建。
中國那些年齡比較大的買家因為缺乏對品位的自信,所以更願意蓋標準的仿歐洲經典風格的房子,就像中國今天大部份城市那樣,全部一模一樣的仿歐式並帶門衛的小區房。
「買房時,中國買家經常在心裏將價格換算成人民幣,」 傑特說自己就在墨爾本街頭的拍賣中證實了。當澳幣兌換人民幣進一步下滑時,用人民幣買房變得更值得。
他還指出,不想丟臉是另一個推高中國人花大價錢購買的問題。尤其是在一個有50人參與的拍賣中,有朋友,有親戚,不想丟臉成為一個促使買家出更高價格的重要因素。
而且,在買完房子之後,房主或許就讓它空著,也不租出去,這對澳洲的鄰居來說,太讓人不理解了。也許房主還沒有想好是不是留著自己住,所以他們更願意讓房子保持嶄新,而不是租給別人。或者房主設定的出租價格還沒有遇到合適的租客,他們又不想降價或丟臉。如果不缺錢,或者沒有壓力,房主就會讓它空著。
責任編輯:簡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