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周子聿波士頓報導)新英格蘭玉山科技協會8月16日下午,在波士頓學院(BC)舉行「40歲以下的大學教授」講座,邀請四位華裔教授與年輕學生和學者們探討了成為頂尖大學教授的經歷,目的主要提供有意想留校成為講師或教授者,多了解在高校裡的職業發展生涯。主講者有哈佛生物與醫學院的副教授許雅捷(Ya-Chieh Hsu)、MIT生物系副教授盧冠達(Timothy Lu)、哈佛統計學系教授寇星昌(Sam Kou)和波士頓學院化學教授劉世元(Shi-Yuan Liu)。
出生於大陸甘肅省蘭州市的寇星昌,畢業於北大數學系。本科畢業後到斯坦福大學攻讀應用統計學博士。畢業後成功地被哈佛聘用當講師,後來一步步升為教授。他說﹕「當大學教授一定要有激情和毅力,同時寫作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
BC的劉世元出生於台灣,後來移民澳洲,本科主修化學。後來到北卡攻讀研究所。他說,澳洲和美國的高等教育非常不一樣。雖然澳洲是一個很發達的國家,但是在科研上沒有美國發達。在北卡大學的研究經歷讓他看到了世界,激發了他留校做科研和當教授的興趣。
MIT的盧冠達談到了start-up package,即指建立一個新的研究項目所需要的資金,和如何想大學所得和分配使用資金的問題。
哈佛的許雅捷來自臺灣,表示要加倍努力,克服語言障礙。她建議年輕人要能掌握重要學術課題,開創新領域,帶進新視野。
在後來的Panel討論中,幾位教授討論了如何在短時間內拿到教授職位,還討論在成為教授的過程中,曾經遇到過什麼樣的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
最後幾位教授鼓勵年輕學生如果想要走學術和留校當教授這條道路,要不怕困難,專心致志,要堅定不移地努力,同時還要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教授們還提醒學生,做科學研究是當教授必做的事,而且要做得很好。所以有意向在這一領域發展的學生要對研究有興趣,最好多發表文章。
責任編輯:馮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