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8月27日訊】最近常在下班之後聆聽文藝復興時期或巴洛克早期的音樂作品,對於拜爾德(Byrd,1543-1623)與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1567-1643)的音樂分外覺得感動。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雖然故事題材多元,多以人聲遊唱為主,但在聆聽上易使聽者有置身遼闊鄉村田野的幻想,草原的綠、木頭的香、天空的藍、溪水的沁涼都是無形中在音樂可以體驗到的。
蒙台威爾第是巴洛克時期早期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擁有豐富敏捷的想像力、對自己理想的執著,也因此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牧歌」在他的音樂世界中被發揚光大,帶領聽者進入一種實幻交錯的世界。
「牧歌」的英語是「madrigal」,名稱據說來自「matricale」的義大利詩,或是有牧歌之意的「mandriale」,而此字有(羊)群之意的「mandora」。文藝復興時期的牧歌作曲家選用的詩篇,內容多感傷、與情愛相關,樂曲裡富有田園場景或意象,並以雋語麗句的安排完美結尾。因此在牧歌裡,細細品味,可以體會出當時歐洲農村的純樸樣貌。
蒙台威爾第出版過八冊《牧歌集》,第一冊彰顯出新鮮靈活的感受性,到第二冊,意境研磨得更加精美,其中詩文與旋律緊密結合,是最大的特色。第二冊有一首許多人聲團體演唱過的歌曲《波浪的絮語》(Ecco mormorar I’onde),它是第二冊中的經典傑作。《波浪的絮語》的歌詞,充分描寫出壯麗的景觀和觀看時的心境,而蒙台威爾第將此音樂的意境與精華發揮到淋漓盡致。
「波浪在絮語,草叢因晨風在沙沙作,樹梢上小鳥愉快地啼鳴,而今黎明已來訪,開始照亮海洋與天空。露珠像珍珠般閃閃發光,群山被染成金黃色。美麗莊嚴的黎明和微風,使我燃燒的心得以平靜。」
每首牧歌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就像是生活中的每段絮語,每個生活場景在此與音樂緊密對話。聆聽牧歌,將這些片段般的生活絮語連繫成一串生活情境,便可發現每首牧歌與當時人們的生活關係如此密切,當我們沉醉其中時,也能思考音樂背後的場景與故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