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07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仁德國報導)德國人是天生的手工匠,不僅家居小修補自己動手,許多人家的房子也幾乎是自立更生蓋起來的。因此建築裝修材料超市(Baumarkt) 在德國遍地開花。激烈的市場竟爭中,有贏家自然也有輸家,上週四(7月11日)德國連鎖建築裝修材料超市Praktiker正式啟動破產程序,這意味著它在德國的300多個分店都面臨著關門的險境,公司股票值當天下跌65%。
Praktiker是繼Obi和Bauhaus之後,德國第三大連鎖建材超市,在競爭激烈的德國建材市場已經立足了35年,競爭對手還包括Hornbach, Hagebau, Toom Bau-markt等等。2005年它從零售集團麥德龍(Metro)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上市公司。2006年Praktiker還收購了建材連鎖超市Max Bahr。
目前Praktiker超市在九個國家擁有430個下屬超市,在職員工約20,000人,其中300多個超市在德國境內,員工11,000多人。2012年公司總營業額為30億歐元,負債近5億歐元,今年第一季度虧損1.18億歐元,比去年同期的虧損額增長近50%。
降價政策令企業陷入絕境
是什麼讓這個建材巨頭負債累累,陷入流動資金絕境,從而不得不申請啟動破產程序呢?Praktiker自己的解釋是倒了天氣的黴。德國今年的冬天過於漫長,而春天又下了太多的雨,所以德國老百姓很晚才開始打造自家的花園,造成Praktiker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成多,資金周轉不過來,尋找緊急貸款和合作夥伴又屢屢失敗,所以只能申請破產。
這個解釋並不能服眾。因為其它競爭對手也經曆著同樣的氣候不利,據德國建材市場聯合會的統計,由於天氣原因,今年1月到5月,整個德國建材超市的營業額下降了6.2個百分點,但其它企業卻無需走到破產的邊緣。在接受《圖片報》采訪時,Praktiker的大股東——奧地利投資人克拉斯尼女士(Isabella de Krassny)認為,Praktiker目前的困境主要是因為管理不善造成的,德國服務行業工會Verdi也持同樣觀點。
克拉斯尼和她丈夫掌控的投資公司,各自擁有近10%的Praktiker股份。她對《圖片報》記者說,Praktiker長年實施的20%減價政策是失敗的主因。多年來Praktiker一直實行低價策略,吸引顧客的口號是「20 Prozent auf alles – außer Tiernahrung」(「所有商品降價20%,除了動物飼料」)。克拉斯尼認為,「誰長年減價20%,就是在放棄20%的營業收入。如果只是單類商品降價,同樣可以吸引顧客來。」而長期采取全面的降價政策,造成顧客來這裏購買只是為了淘便宜貨。
一個成功的反面例子是Praktiker集團下屬的Max Bahr建材超市,這個不走廉價路線的市場以優質商品吸引顧客,一直保持可觀的盈利,所以不被列入這次申請破產的企業範圍。
克拉斯尼指出,Praktiker在企業管理方面還有許多改進的餘地,比如每年在商品采購方面還可以省下8,000萬歐元;企業每年的管理費用占了營業額的8%,而同行競爭對手只需為此付出營業額的4%;還有企業這幾年來為了走出困境,花費了數千萬歐元的谘詢費,都是可以減少的開支。
德國服務行業工會Verdi在上週五公布了一份Praktiker員工給上級領導的投訴,指責企業服務不周之處:打出廣告的商品在超市裏買不到,顧客訂購的貨物供貨不及時,訂了貨又取消等等。對這些批評,Praktiker的一位發言人不願給予評價。
柳暗花明又一春
申請了破產程序的Praktiker何去何從?目前還沒有買家願意出錢來收購整個企業。它的競爭對手,比如Obi和Hagebau看上了它的部分分店,但不想拿下整個燙手的山芋。
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Praktiker急需4,000萬歐元的資金注入。之前和盧森堡一家建材市場集團的談判失敗,對方不願出資合作,導致它不得不申請破產。
在這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出現了一線轉機。奧地利私人銀行Semper Constantia願意出面召集各路投資商,來緊急籌集這筆貸款。
Praktiker的下一步計劃是,把目前一半以上的分店,轉型成下屬Max Bahr那樣的中高檔型建材超市,已經有14家開始改建,預計有9家在9月底之前就能開張營業。
顧客該注意什麼
雖然Praktiker已經申請破產,但它的所有下屬超市仍然繼續開張營業,直到有新的政策出台。
顧客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經在Praktiker購買了商品,但還處在分期付款期間,或者是要等收到帳單後再付款,務必要把款項付清,否則負責破產程序的單位還會找上門來討債。
(責任編輯: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