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歐洲政壇中法國的聲音消失了?

【大紀元2013年04月30日訊】3月份歐元集團財長在布魯塞爾徹夜談判賽普勒斯救助方案時,法國財長莫斯科維奇(Pierre Moscovici)卻在談判桌一邊睡著了。據路透援引與會者稱,最後還由同樣是法國人的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搖醒了法國財長。這引發一個問題:法國的聲音從歐洲舞臺上消失了?

過去幾十年來法國處於歐洲各項決策核心,歐洲一體化自二戰後就開始,現在歐盟範圍已經從大西洋岸延伸到前冷戰鐵幕界限。

由決策核心到參與度急遽下降

法國領域縱跨歐洲南北,地位獨特。它是歐盟在德國之後最大的經濟體,是1951年歐洲煤鋼聯盟6個奠基者之一,法國領導並定義了這個歐盟的前身組織。

過去幾十年中正是德國和法國這兩個曾經的敵人攜手達成共識,領導歐洲跨越了數次危機和挑戰——從冷戰結束德國統一,到歐盟東擴,直到1999年引入歐洲單一貨幣。

而在過去的4年中債務危機幾乎令歐元區分裂,同時德國-法國軸心作用也得以彰顯。但是在過去6個月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讓人懷疑:法國人是否還會提出新的理念,以解決歐洲面臨的挑戰?

歐盟智庫「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主任Fredrik Erixon說:在大多數關鍵經濟問題的決議中,法國的參與度均在急劇下降。

路透援引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外交官則更為直接:「你根本聽不到法國的聲音,他們消失了,根本就不存在。」這樣一個關鍵的國家現在選擇缺席,這不僅奇怪,而且令人憂慮。每個人都意識到了問題,法國在多個層面都存在問題。

自身經濟競爭力不足是導因

即便法國人也發現某些地方不對頭。法國總理Jean-Marc Ayrault本月對國會表示,現在到了法國重新評估自己在歐洲的地位,再次肩負起失去的領袖作用的時候。

路透對分析師和政府官員的採訪顯示,目前法國無法跟隨德國領導歐洲的原因,在於其經濟缺乏競爭力不足以支撐自己的經濟主張,而奧朗德上臺也改變了前任薩科奇具「戰鬥性」的領導風格。

奧朗德堅持應該賦予更多時間與勞工組織談判放鬆勞工法,並指出他已經成功降低的薩科奇時代過高的公共債務率。

批評者則指出他的改革速度遠不及預期,特別在改革養老金制度和中央控制經濟這兩方面。

2月份法國終於承認無法完成今年把赤字率控制在歐盟規定的3%之內的目標,與此同時法國經濟增長持續疲軟,債務和失業率繼續攀升。

在經濟領域之外還是能聽到法國的聲音,如出兵馬里干預伊斯蘭極端分子叛亂,在敘利亞衝突中的外交活動。而就在10年之前正是法國帶領歐洲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

但是在面對歐洲最緊迫的經濟問題——如何處理歐洲債務危機?歐洲如何應對美國和亞洲競爭?——法國受制於經濟和公共財政疲弱,意味著它發出的聲音總是「沉悶」的。

智庫ECIPE分析師Erixon說:「你不能打理好自家的話,要對其他國家施加影響就很困難。現在的法國不是歐盟在過去曾經看到的那個法國。」

與德國保持「友好的張力」?

過去,每一次歐盟峰會前夕,精力充沛的前任總統薩科奇(Sarkozy)總是會在歐洲先進行穿梭外交,然後在峰會前幾天在巴黎或者柏林會晤默克爾撇開其他國家先商定一個共同立場。

這種模式總讓人感覺法國和德國站在歐洲舞臺中心在駕馭政策。在過去3年半裏歐盟已經召開了不下25次峰會,而不是按照慣例的每年4次。

而他們在峰會上過於步調一致被人稱作所謂的「默克奇」(Merkozy),以顯示法德一家。當兩人抵達峰會現場時,總會展現滿面的笑容,相互親吻臉頰,以顯示合作的愉快氣氛。

雖然默克爾和奧朗德最近也開始親吻對方臉頰,但是他們嘴中共同點仍然屈指可數。
據奧朗德助手說,奧朗德不願意與柏林共同決策經過深思熟慮,法國想讓其他25個歐盟成員國更多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但是這麼做的後果是柏林開始尋找其他國家共同制定政策。

奧朗德曾表示:「如眾人所知,我和默克爾看事情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我們有共同的責任 – 推動歐洲前進。」他把這種關係比喻成一種「友好的張力」。

智庫Bruegel主任Jean Pisani-Ferry說:法國發現自己在歐盟很難定位:不管是假裝法德之間仍然能夠達成一致,或者證明自己是法德協定的推動者。

(責任編輯:王樺)

相關新聞
歐洲需求萎靡 美企成長藏隱憂
義大利總理新政推高歐洲股市
歐洲需求不振  致美國企業增長趨緩
拜登退選後金價攀升 美元和亞洲股市下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