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殺傷力巨大 少指責多鼓勵孩子更優秀

人氣 770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1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夏曉言綜合報導)語言也會成為一種暴力工具,尤其對未成年人而言,其殺傷力不亞於刀槍棍棒。教育專家希望家長和老師們,教育孩子時要「口下留情」。

2013年10月30日18點過,成都市翡翠城小區一名10歲男孩從自家住宅樓上墜落身亡,疑似因為寫不出被老師罰寫一千字的檢討而跳樓自殺。媒體報導引述鄰居和親戚的話說,男孩的老師叫他如果寫不出來就去跳樓。

這個悲劇事件在微博引發廣大迴響,也讓「語言暴力」再次成為熱議的焦點。

何謂「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用謾罵、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侵犯和損害,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這種軟暴力造成的傷痕,雖然看不見,但是卻「字字見血,句句傷心」。

2004年3月,「中國少年兒童平安行動」組委會在全國範圍的小學生中開展了「你認為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校園傷害」的專項調查,其中「語言傷害」以高達81.45%的比例列居首位。老師的冷言冷語、家長的厲聲呵斥、同伴的閒言碎語,都如同一把把尖刀插在孩子心靈上,悄然無聲地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口。

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有多大?

《新聞晨報》曾報導過這樣一個案例:2003年4月12日,重慶市渝中區初三女生丁某因為上學遲到,被其班主任叫到辦公室批評教育。其間,班主任不僅對丁某進行了體罰,還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赤裸裸地貶損丁某:「你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連『坐台』的資格都沒有。」當天中午,丁某留下遺書後,從學校教學樓8樓跳下身亡。在遺書中,丁某表達了對老師及家庭的怨恨。

2010年,網絡上一則《一起回憶一下長輩傷害我們的話》的帖子曾引起人們關注。作者一口氣列舉了27條記憶中的「傷人語錄」,比如:「我受夠你了」,「你真沒用,沒出息」,「離了我,你甚麼都做不了」,「你不要臉,我還要呢!」等等,引起了很多大學生的共鳴。

「你看看人家×××。」「你永遠都趕不上×××。」「你一點出息都沒有。」「你讓我丟臉。」這些,都被大學生們評為「最傷孩子心的話」。  

一位大三學生用「怪獸」形容被傷害之後的內心。「小時候常常被責備打罵,心裡積澱下惡狠狠的負面情緒,」他說,「這情緒久久地潛伏,就像身體裡有一隻被拴著的怪獸,時時想要竄逃而出。」

一名大一學生回憶起小學二年級時,老師的一句「傷人」的話,讓她對那位老師產生了強烈的敵對情緒,而她自己也「變成刺蝟了,自我保護欲很強,說話變得很硬……」

心理專家分析,孩子的自我認識水平很低,他們主要是根據別人,尤其是心目中崇拜的老師或父母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他們會對老師或父母的「權威性」的評價深信不疑。所以老師或父母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在臨床心理醫生接觸的案例中也發現,如果孩子成長在習慣於實施軟暴力的家庭或校園環境中,容易出現自我否定、懷疑、消極、不懂得控制情緒;不能清晰表達自己需求、暴虐、神經質、逃避責任;不會健康地處理人際關係、物質依賴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

研究:語言暴力會導致兒童大腦發育停滯

語言暴力不僅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它還會導致孩子大腦受損。

2010年,由日本熊本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合作進行的一項腦部發育研究中發現,語言暴力會導致兒童大腦中與語言、記憶有關的部位發育停滯,容量比一般人還少。

實驗中整合了相同人種、慣用手以及生活環境等條件,他們同樣都在發育時期遭受語言暴力。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們腦部兩側的顳葉容量都比平常人小,這些人長期受到語言暴力刺激以及負面情緒的壓抑,導致顳葉停止生長。

熊本大學教授友田明美說:「從小被施以語言暴力而遭受精神壓力的人,嚴重的話,腦部將停止發育,身為父母親的大家應該早日明白這點。」

負責掌管語言、聽覺訊息的顳葉、顳葉內側以及儲存短期記憶的海馬回,都在腦部發展中擔任極為重要的角色。實驗顯示,受到語言暴力的男性,腦部顳葉容量更是比常人小了15.9%,停止發育的情況更為明顯。

語言暴力的頻率也決定了後遺症的影響,顳葉皮質在受到傷害或產生障礙時,會產生許多非理智的行為,如失語症,或是記憶比較能力的缺失。

鼓勵會讓孩子更加優秀

《天下公益網》刊登了一組「未成年人保護協會」(Juvenile Protective Association 簡稱JPA)推出的公益廣告——「Verbal abuse is still abuse(語言虐待也是虐待)。」它形象地表達了語言暴力的殺傷力。

文中說:「語言虐待跟身體上虐待是一樣可怕的,它會對人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傷害。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在愛的名義下的訓斥,甚至惡語相加,但這種傷害無形中摧毀了很多孩子的自信甚至對家長的感情、對社會的認識。」

「記住這句話,鼓勵能使孩子更優秀!」

親子教育專家彭冬梅則對「鼓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鼓勵孩子是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到我們的話內化在心裡的感受。」

「孩子喜歡聽我們喜歡、欣賞他們的努力、幫助、工作、創造及成就。我們在言辭中要向孩子傳達對他們努力的理解、尊重與欣賞。」

「當我們對孩子的努力很好的描述欣賞時,孩子會從我們的話語中捕捉到積極向上的情緒,孩子的內心會對自己的努力默默加油重申,孩子的內心會聚集無限的積極能量,會使得孩子對周圍世界抱有積極的看法,會讓孩子感受到愛,這份愛將伴隨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去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真心地為孩子喝采,你將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奇蹟。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消除文革遺毒 制止語言暴力
九大訣竅 助您培養孩子高智商
教育兒童應避免的十大錯誤
袁偉時:語言暴力的根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