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19日報導】(中央社華盛頓19日法新電)美國前總統肯尼迪(JohnF. Kennedy)遇刺身亡50年後,仍是政治詩作中壯烈犧牲的象徵人物之一,然而,歷史最終可能對他未完成的白宮雄圖大略,作出嚴格審判。
這位充滿魅力的美國第35位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在光天化日下遇刺身亡,享年46歲,震驚全球。
肯尼迪逝世50週年的紀念活動,也重新拋出檢視他持久影響力的議題;在擺脫灰暗戰後世界的搖擺60年代,這位領導人、也是政治偶像,就如同一顆耀眼星星。
肯尼迪1960年當選美國總統,以改變啟蒙者的姿態崛起,對嬰兒潮世代來說,甘迺迪當選總統,是替人民帶來希望的時刻,而他遇刺身亡,希望也隨之破滅。
許多人對他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那位雄赳赳的二戰英雄、露齒微笑運動家、擁有迷人妻子且是寵愛子女的父親,或是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帶領全球脫離核戰邊緣的美國政治人物。
在肯尼迪過世後近20年期間,失敗和醜聞一再玷污美國總統形象,也幫助他成為致力遠大目標的崇高政治的象徵,就像他說讓人類登陸月球,「不是因為它們很簡單,而是因為它們很艱難」。(譯者:中央社劉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