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3年1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三中全會成習近平與江澤民的對決會議,國企改革成為角逐點之一。閉門4天的會議已經結束,從各方面傳出的消息來看,三中全會後激鬥還將持續。
消息封鎖前所未有 各種傳聞不斷
經過四天的閉門會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於11月12日結束,隨後中共官媒發佈5000字的會議公報稱,改革將涵蓋政治、經濟、司法、社會管理等諸多領域,超越以往經濟體制改革的範疇。
此份公告只綱領性地提到未來改革方向,無具體內容。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七次三中全會會議通過的決議文件看,這些文件的字數在1.2萬到1.6萬字之間,此次《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內容也將不少。按照中共會議慣例,此決議文件先在中共黨內層層傳達後對外公佈。涉各部門的改革措施將陸續由各部門發佈。
此次會議的消息封鎖前所未有,所有媒體都已噤聲,中共黨媒、官媒僅見隻言片語,凸顯中共內部的分裂及不確定性加大。涉及到國企改革的消息也是傳聞不斷,各方互放消息,先傳國企被拆分,又有民資可參與國企持股15%的消息。
香港《蘋果日報》11月14日報導,知情者透露,三中全會通過國企改革方案,要求國企增加其上繳利潤。目前,除在海內外的上市公司,除必須將集資所得的10%上繳社保基金外,三中全會決定國企要將每年利潤的30%撥歸有關基金。有關基金是否指社保基金,還未確定。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500強國企的總營收44.9萬億元,實現盈利2.1萬億元,但去年國企上繳利潤僅900億元,且九成又返還給企業用於各種補貼。10月29日晚間,中石油和中石化雙雙發佈了2013年三季報。兩大石油巨頭前三季實現淨利合計1469億元,平均每日利潤高達5.38億元。
由於中共權貴掌控國企各領域,要對國企開刀無疑會觸碰到其根本利益。據中共官方資料,十八屆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和中紀委委員中,至少有近20人是來自央企。
大陸經濟學家茅於軾認為,因涉及龐大的利益集團,國企改革難度大。上市國企董事長和高管都是政府委派,並非股東會選出,他們的年薪動輒數百萬元,甚至千萬元。並與政府互相勾結,要改革談何容易。
中共內部達成部份妥協 國企改革或放緩
幾近公開的秘密是,中國的央企和國企幾乎成為了江澤民、曾慶紅、周永康等家族的私有財產。江澤民家族控制中國電信行業,前中共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前中共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兩家壟斷中國的石油行業。
江澤民之子江綿恆則是有名的電信大王。此外,中移動副總裁李慧鏑及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彤,父親為前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光大集團執行董事副總經理吳少華,父親為前中紀委書記吳官正。中信產業投資基金首席執行官劉樂飛,父親為中共政治局常委劉雲山。
江澤民當權時以貪腐治國,將親信安排到油水豐厚的部門及國企,形成利益集團來攫取國家財富。中共當局所有經濟方面的改革都將觸動江澤民集團的利益,因此三中全會也成為習近平、江澤民對決的會議,而國企改革更是其角逐點。
江澤民發動對法輪功的迫害後,一直害怕遭到清算,因此長期安排心腹和有迫害血債的人掌控中共核心權力。不願坐視習近平快速鞏固權力,也不願李克強經濟領域順利實行改革措施。圍繞最高權力的爭奪,高層廝殺不斷。
在薄熙來被審判前的8月16日中國股市暴漲暴跌,是江澤民集團將中國經濟作為政治籌碼來威脅習近平陣營,藉操控股票市場給習近平下馬威,顯示江派勢力為阻止薄熙來案真相曝光可不惜毀掉中國經濟來「同歸於盡」。
而在三中全會前大陸發生多起爆炸案,其背後也隱現江派勢力魅影。其中10月28日中午,北京有人開車衝撞天安門金水橋護欄,車輛起火爆炸傷人。據稱中共政治局七常委當時正在附近的大會堂裡面參加會議。這顯然是對習李政權的一種恐嚇和難堪,中南海分崩加劇,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在中共分崩的狀態下,為延緩其統治中共被迫提及改革,並將再次強力集權。出於保黨保命的共性,中共內部各派系或將達成某種妥協,並導致各類改革步伐放緩。
經濟學者認為國企應該改革
經濟學者在三中全會結束後,針對國企改革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
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表示,公有制將繼續維持主體地位,這意味著國有企業還會做大做強,並呈現「國進民退」的趨勢。國企改革在短期內不會有大動作,國有企業仍會騎在民企的頭上。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認為,檢驗政府是不是真改革,有兩項檢測指標,其一是,國有企業是不是要受到根本性的限制,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改革是不是真的會推出;其二是,對於各級政府權力的制約是不是有實質性的改革。如果這兩個檢測指標沒有通過的話,那麼其他的技術層面的政策變化不是真正的實質性的改革。
經濟學者胡祖六認為,國有企業恰好是政府和市場邊界高度模糊的地方,帶來很多不良的後果,具體表現為國企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各種壟斷危害了公平競爭,壓抑了創新,導致了腐敗。同時還表現為經濟結構失衡,重複建設、產能過剩。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