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3月13日訊】英國《金融時報》星期二(3月13日)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表達了作者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時的感受。
文章說,中國的孩子們所接受的歷史教育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中國在19和20世紀確實是外國帝國主義的受害者。但是,中共官方在描述歷史時缺乏毛澤東主義強調的一個原則:自我批評。
作者拉赫曼說,參觀位於天安門廣場的國家博物館時可以看到外國人對中國人做過的可怕事情,但是幾乎看不到中國人相互之間做過的更可怕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其中大多數的罪行是共產黨犯下的,而共產黨仍然當權。
一筆帶過
文章說,中國國家博物館經過10年整修之後於2011年重新開放,展出了許多有趣的展品。但是,展覽釋放出的政治信息顯得生硬和不加掩飾。
有關鴉片戰爭的展覽形容「外國列強像蜂群一樣入侵中國,搶奪我們的財富,屠殺我們的人民」。展覽還以大面積展廳描述了日本在1930年代侵略中國的歷史。但是,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內戰被一筆帶過。
拉赫曼引述帶領他參觀的一位中國學生的話說,「那沒甚麼意思,就是中國人打中國人。」
拉赫曼說,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歷史在展覽中更是受到嚴厲編輯,造成巨大災難的「大躍進」只被模糊地形容為「挫折」,文革的恐懼和混亂沒有討論,1989年的天安門屠殺也沒有提及。
民族主義
拉赫曼提出一個有趣的設想:如果在後共產黨時代,這個博物館會是甚麼樣子呢?他說,這個博物館肯定會展示現代中國一些內部發生的悲劇,但是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可能仍將存在。
文章援引北京大學一位教授的話說,「強調中國遭受外國人欺壓的特點不會改變,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從6歲起就受到的教育。」
拉赫曼說,作為希望同現代中國合作的外國人,很有必要瞭解中國看待自己歷史的方式。每一個中國學童都受到過有關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教育,但是他並不記得英國的課堂講過這段歷史。
文章最後說,歐洲和美國的學校應該更多地向學生講授中國漫長的歷史,而中國自己也應該以更為誠實和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20世紀的歷史。雙方只有妥善對待中國的過去,才可能為世界的未來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