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達:切尼曝料胡錦濤受辱所透出的信息

方林達

人氣 36

【大紀元2011年09月06日訊】美國前副總統切尼近日出版回憶錄,書名為《我的歲月:個人及政治回憶錄》,在書中提到他在外交中親眼見到的中共內鬥,其中一段提到江胡鬥胡錦濤受辱的情節。

2002年春天,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切尼想胡錦濤與他有機會一對一的談話,使兩人「有真正的交流」。 切尼的計劃是把胡錦濤請進書房,可以不受打擾。午宴過後,胡錦濤進入切尼的書房。但是賓主落坐沒多久,房門忽然開了,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闖了進來,李肇星與時任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關係非常密切。

切尼的幕僚當時曾經很禮貌的試圖阻止李肇星,並解釋說這是一對一的會談。可是李肇星不管這些,硬是闖了進去。而且李肇星接著就坐下來,坐在切尼與胡錦濤中間。這個動作很清楚,是要盯著看胡錦濤說甚麼,然後報回北京,根本是「監軍」。

切尼在書中曝光的這次胡錦濤受的屈辱,只是胡錦濤在中共官場生涯中受到屈辱中平常的一個,僅僅從2002年到2004年,中共官媒的報導一直是江前胡後,讓世界當成笑話看,不僅僅是當成胡錦濤的笑話,而是當成「中國特色」的笑話。

在胡錦濤發跡前,就受過一次巨大的屈辱。一九七八年當時還是甘肅省的一個副處級幹部的胡錦濤,花了五十元,擺了兩桌酒席,在江蘇泰縣飯店請客。胡父胡靜之,祖籍安徽績溪。清末胡家遷到江蘇泰縣上壩,以賣茶葉為生。公私合營時,胡記茶葉店被合營,胡靜之本人成為泰縣供銷社的一名職工。文革中,因得罪造反派,被扣上貪污分子的罪名,慘遭迫害,先後被批鬥關押,身體垮了下來。文革結束後,年僅五十多歲的胡靜之,含恨離世。胡錦濤從幾千里外的甘肅趕回故鄉泰縣奔喪。 他們父子情深。胡錦濤七歲喪母,父親一直沒有再娶。父親下葬前,胡錦濤找到當時泰縣縣長陸某及供銷社領導,請求為亡父平反。當時有人勸他在當時泰縣最高檔的泰縣飯店擺兩桌酒,請請縣裡的領導。然而,宴席從中午擺到下午三點,都沒有一個領導露面。胡和親友坐在飯桌旁,面對兩大桌酒席,無可奈何。

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開幕,江澤民不在新的中央委員會預選名單內。這意味著江不會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不會擔任任何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但是13日,在中共十六大主席團常委第四次會議上,張萬年突然發難,提出了由二十名主席團成員(全部為軍人)連署的「特別動議」,建議江澤民留任新一屆中央軍委主席。 張萬年發言後,又逼胡表態。胡錦濤無奈之下說道:「個人完全贊成張萬年、郭伯雄、曹剛川等二十位同志的提議。」最後張萬年等二十人的「特別動議」獲得通過。這次胡經歷地是在生死威脅下的羞辱與政變。

近些年來,海外媒體對中共江胡內鬥的報導、評論及傳聞很多,切尼回憶錄曝光的江胡斗這次從另一個側面給這些報導傳聞提供了證實。那麼現在切尼書中看似偶然的爆料,透露出了甚麼信息呢?

第一,縱觀胡錦濤在中共內的官場之路,充滿著屈辱和艱難,不論是身為普通的處級官員,還是官至總書記,都難以主掌自己命運,中共歷任總書記大都難以善終就是明證,國家主席劉少奇孤獨死在獄中令後來者心驚。中共的體制充滿黑暗、殘酷危險與陷阱,稍有不慎,就有殺身之禍。

第二,從近幾個月的動向來看,特別是江澤民病重死亡的消息傳出及賴昌星被引渡回國等一系列事件,似乎胡錦濤逐漸在持續的江胡內鬥中佔據了上風,混跡掙扎在中共體制和官場幾十年的胡錦濤,深知中共官場鬥爭的殘酷和艱險,在這個時候,他受辱於江系的新聞再次被曝光於媒體,使外界的視線再次聚焦在江胡爭鬥上,對胡錦濤有所期待的人和利益集團都在拭目以待胡的動作。

第三,胡錦濤確實等來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但是,如果胡錦濤還接著用幾十年來在中共官場形成的思維和中共體制內鬥的遊戲規則來行動,不僅一事無成,很有可能重蹈中共前歷任總書記的覆轍,甚至身敗名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和黨的殉葬品。因為,在中共黨內的鬥爭中,永遠沒有勝者,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在個體犧牲後,最後勝利的總是黨。殘酷的黨內的鬥爭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胡錦濤唯一能真正一雪前恥的機會就是,順應人類普世價值世界和民主化的浪潮,利用目前自己黨政軍大權在握的機會,拋棄中共專制體制,宣佈解體中共,使中國十幾億的人民遠離暴政獲得自由。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國家,她注定將誕生一位偉人,這個偉人將超越古今中外所有帝王將相,因為他給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國家以自由。對於一個政治家有比這更大的誘惑嗎?

論語說,「知恥近乎勇」, 君子之道有三:仁,知,勇。一面是做「知恥而後勇」的君子流芳百世,一面是和中共同命運遺臭萬年,胡錦濤能否順應歷史的潮流,把握歷史的機遇,就只有看他自己的選擇了。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茅于軾:胡錦濤也不見得信共產主義
十八大前內鬥 胡錦濤挺汪用「群眾演員」
謝田:中國經濟病入膏肓 固本培元為時已晚
朱高峰:李尚福的「罪名待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