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傳出教育部將制定「教師工作守則」,中小學老師將不得拒留聯絡電話給家長,也不得在晚上十點前拒接家長電話。消息傳出,辦公室的同事一片譁然,憤怒爭議不斷。後來雖然證明這只是在草擬階段,卻令教員大為震撼,怨嘆「老師越來越不好當」。
為什麼教師的反彈那麼大呢?因為在愈形尖銳、複雜的環境下,家長與教師的聯絡或許沒有達到溝通合作的效果,反而成為格外沉重的負擔。曾經有老師對我說:「我假日只要接一通家長的電話,就覺得整個假期都毀了。」這是因為她是個很有責任感的老師,卻又不能妥善處理親、師之間為了學生問題擔心,或者陷入爭執、情緒化的問題。
初入教育界那一年,有一位資深老師勸誡我們這些菜鳥老師:「不要隨便把自己家裡的電話告訴家長。我給學生的手機都是另外辦一個門號,也從來不讓學生知道我住的地方。」這位老師的忠告並非出於冷血,而是肺腑之言。她是個有愛心的好老師,只是因為不堪其擾,或是因此吃過虧,才用前輩身分好言相勸:「不要和家長的距離太近,也不要交淺言深。因為沒有利害關係時,什麼都好辦,一旦發生事情的時候,就很難說。」
然而,或許是不忍心家長在慌忙中無人可詢問的心焦吧,從我踏入教職至今,一直都是第一堂課就把聯絡方式留給同學或家長。不論是大如「孩子逃家了」,小如「詢問家庭作業」,也不論是深夜或是假日,都盡力耐心回答家長的問題。不過幾年下來,深思這位老師的話,確有幾分道理。最低層次,她說中家長與老師容易衝突的關鍵,那就是:「利害關係」。
所謂的「利」與「害」如何定義呢?問題就出在這兒。幾乎所有的老師都會遇到家長間彼此意見不同,而左右為難的時候。例如有的認為老師應該嚴格帶班,以追求成績為第一,有的認為只要健康成長,甚至還反對嚴一些的教導。有的家長和你談什麼都很愉快,但當同學犯錯,要以校規處分時就長篇大論,不饒不依,逼得老師自壞規矩。還有的家長令老師在聯絡上多有遲疑,因為學生問題的情況必須讓家長知道,但是知道之後,家長的狀況可能會讓老師更擔心。這些因素,都造成老師不願意與家長多談,甚至覺得「家長知道得越少越好」。
由於擔心與家長聯絡時的負面消息,造成家庭衝擊,我每次打電話都會先讚美孩子的優點、有進步的地方,再提出所觀察到的問題。近日有一位家長的話令我很感動。她說:「以前我接到老師的電話,放下話筒後,就會去責備孩子,然後他就很生氣,對老師態度也不好。後來我念一轉,跟他說:『老師說你進步很多了喔,』先把責備的心放下。等過幾天以後再說,他的狀況就好很多了。」由於家長不再以反射性的觀念與習慣去應對,同學的表現也逐漸改變。
對日益緊張的親、師關係思考良久之後,我得出的結論是,在一個越自由、自主性越強的時代,越需要道德良知,與合作溝通的能力。不論是老師、學生或家長,要更加敏銳地察覺可能的問題,更加自律地採取應有的措施,同時隨時準備提升自我應變與內省的能力,加大一己承擔的能力,使自己成為安穩人心的力量,而非退縮成本位主義,簡單的劃清界線就算了事。否則,當大人都在逃避某些問題的時候,又怎能期待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進步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