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传出教育部将制定“教师工作守则”,中小学老师将不得拒留联络电话给家长,也不得在晚上十点前拒接家长电话。消息传出,办公室的同事一片哗然,愤怒争议不断。后来虽然证明这只是在草拟阶段,却令教员大为震撼,怨叹“老师越来越不好当”。
为什么教师的反弹那么大呢?因为在愈形尖锐、复杂的环境下,家长与教师的联络或许没有达到沟通合作的效果,反而成为格外沉重的负担。曾经有老师对我说:“我假日只要接一通家长的电话,就觉得整个假期都毁了。”这是因为她是个很有责任感的老师,却又不能妥善处理亲、师之间为了学生问题担心,或者陷入争执、情绪化的问题。
初入教育界那一年,有一位资深老师劝诫我们这些菜鸟老师:“不要随便把自己家里的电话告诉家长。我给学生的手机都是另外办一个门号,也从来不让学生知道我住的地方。”这位老师的忠告并非出于冷血,而是肺腑之言。她是个有爱心的好老师,只是因为不堪其扰,或是因此吃过亏,才用前辈身份好言相劝:“不要和家长的距离太近,也不要交浅言深。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时,什么都好办,一旦发生事情的时候,就很难说。”
然而,或许是不忍心家长在慌忙中无人可询问的心焦吧,从我踏入教职至今,一直都是第一堂课就把联络方式留给同学或家长。不论是大如“孩子逃家了”,小如“询问家庭作业”,也不论是深夜或是假日,都尽力耐心回答家长的问题。不过几年下来,深思这位老师的话,确有几分道理。最低层次,她说中家长与老师容易冲突的关键,那就是:“利害关系”。
所谓的“利”与“害”如何定义呢?问题就出在这儿。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家长间彼此意见不同,而左右为难的时候。例如有的认为老师应该严格带班,以追求成绩为第一,有的认为只要健康成长,甚至还反对严一些的教导。有的家长和你谈什么都很愉快,但当同学犯错,要以校规处分时就长篇大论,不饶不依,逼得老师自坏规矩。还有的家长令老师在联络上多有迟疑,因为学生问题的情况必须让家长知道,但是知道之后,家长的状况可能会让老师更担心。这些因素,都造成老师不愿意与家长多谈,甚至觉得“家长知道得越少越好”。
由于担心与家长联络时的负面消息,造成家庭冲击,我每次打电话都会先赞美孩子的优点、有进步的地方,再提出所观察到的问题。近日有一位家长的话令我很感动。她说:“以前我接到老师的电话,放下话筒后,就会去责备孩子,然后他就很生气,对老师态度也不好。后来我念一转,跟他说:‘老师说你进步很多了喔,’先把责备的心放下。等过几天以后再说,他的状况就好很多了。”由于家长不再以反射性的观念与习惯去应对,同学的表现也逐渐改变。
对日益紧张的亲、师关系思考良久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在一个越自由、自主性越强的时代,越需要道德良知,与合作沟通的能力。不论是老师、学生或家长,要更加敏锐地察觉可能的问题,更加自律地采取应有的措施,同时随时准备提升自我应变与内省的能力,加大一己承担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安稳人心的力量,而非退缩成本位主义,简单的划清界线就算了事。否则,当大人都在逃避某些问题的时候,又怎能期待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进步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