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中醫講求治未病,春夏兩季是人體消耗最多陽氣時節。今年從立冬11月7日開始,歷經小雪、冬至到明年小寒、及大寒1月20日,將近2個半月時間,要符合中醫講求天人合一,就必須與大自然同步。一旦進入冬天,萬物在準備收藏之前,就必須加倍補足陽氣,儲糧添薪,應付隔年春天的成長。
高堂中醫師徐煌鳴解釋近年氣候變遷,寒濕成為傷害人體最嚴重的外邪。冷氣空調帶給人陰寒濕氣,造成人體陽氣、正氣下降,再加上生活習慣與飲食失衡,萌生許多氣喘、過敏、高熱不退、肌肉酸痛、免屹立不協調等疾病。
而現代人因過大的壓力,也易造成怒怨情緒增多,加上濫用抗生素與寒涼中草藥,造成體質虛弱,形成心、脾、腎的陽氣失常,導致容易頭暈、胸悶、血管硬化、倦怠、頻尿,經絡之氣失衡,長期會有糖尿病、高血壓、失眠、心血管的症狀。
徐煌鳴解釋所謂的陽氣是指先天的腎氣,後天的脾胃之氣,及心之陽氣所結合一起的混元之氣,是命門真火,有稱為元陽,是生命的原動力,位在丹田。陽氣一旦失衡,會出現言行萎靡、胃寒身重、飲食無味、腹瀉便秘交替、易感冒、鼻塞過敏、氣喘、頭暈、上不腫脹出血,下部手腳冰冷等症狀。
徐煌鳴建議,以四川江油地帶的烏附子為君藥的「扶揚方」,再結合當歸、川芎、熟地、羊奶頭等藥材,能通行十二經,追復散失的元陽,補不足之真陰、逐表之風寒、達下焦去裡之冷濕,因此扶揚方具藏氣潛陽,縱有外邪,亦不能害之。在立冬之際,可連服三帖,全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