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君蔚台北22日電)G20峰會下月登場,預料匯率政策是重點,源自美、中匯率紛爭引發全球貨幣戰爭疑慮,學者認為,美元長期仍走弱,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難以改變,但各國應不致讓匯率戰開打。
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表示,走過金融海嘯後,各國禁不起再一次經濟衰退,他們體認到如果全球貨幣戰爭開打,將造成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當時,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復甦緩慢局面,因此全球貨幣戰爭應不至於發生。
他也表示,美國上週延遲公布可能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以及中國本週升息1碼,可觀察到中美最近隨著G20即將來臨,似乎互相稍微讓步,兩國應了解雙方若「撕破臉」,將會是兩敗俱傷的局面。
不過,他認為,由於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經濟復甦步伐不一致,如果全球金融仍掌握在美國手上,G20峰會應該難以達成共識。
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勝正也認為,各國在金融海嘯後有所體認,都知道貨幣戰爭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美國最近覺得「事態嚴重」,希望G20能有共識,各國不要再競相貶值。
他表示,不過實際作為又是另一回事,沒有單獨一國能有力量解決紛爭,必須靠各國合作;全球貨幣戰爭是否發生,要看G20峰會上各國是否能「各退一步」。
政大金融系兼任教授殷乃平則認為,G20峰會是會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國際壓力,但並無實際約束力;不過長期而言,雙方總會「坐下來談」,解決紛爭。
進一步探究其因,朱浩民指出,中美貨幣紛爭來自中國外匯存底續增以及中國對美國貿易大量順差,美國認為人民幣幣值被低估,而中國則反擊人民幣並非美國貿易赤字的單一問題。
他解釋,中國自2003年以來外匯存底擴增,平均每年增加約3000億美元,最新資料顯示累積已達2兆6483億美元,成史上新高;而且中國對美國長期貿易順差,因此美國認為中國操縱匯率,要求人民幣升值。
朱浩民指出,其實人民幣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的「一次匯改」,至2008年7、8月為止,已升值22%;也就是從1美元兌8.25元人民幣,升至1美元兌6.85元人民幣。而今年6月19日中國開始「二次匯改」至今,人民幣升幅約2.5%,可能是美國認為人民幣還升不夠的原因。
展望未來,朱浩民認為,全球經濟將是「動態變化」,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國家處於經濟失衡狀態,因此長期而言,亞洲仍會有熱錢湧入問題。
胡勝正表示。在金融海嘯後,亞洲復甦最快,基本面佳,大部分熱錢移往亞洲是必然趨勢,最初造成日圓劇烈升值,接下來其他亞洲貨幣也有短期波動,各國如何因應是基本面佳的挑戰。
他表示,亞洲各國央行為了不影響產業競爭力,短期作為在所難免。
朱浩民指出,匯率有其本身的市場供需,但如果熱錢違背市場供需,央行當然要出口穩定,考慮與其他出口競爭對手國的匯率,例如韓國,畢竟匯率不穩定,對台灣的產業會是傷害。
不過他說,不少企業對於匯率波動的損失,都會有一些避險措施,或是改變生產模式;另一方面,匯率升值有助於進口品價格降低,例如油價、民生大宗物資價格等,紓緩通貨膨脹壓力,不一定全是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