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5月26日訊】
接触傳統武術的因緣
我在十歲那年被隔鄰教拳的老師父看上了,他說我生就一副練拳的「鐵骨生」,不學拳可惜。我家三代以打棉被為生,家族都有气管疾病。家父看我身体不好,順水推舟,就讓我去學拳。從此開始我的學武生涯。
我的第一個師父七十几歲,他給我的訓練是傳統的武術訓練,非常嚴格,也非常完整。我的体力、耐力以及速度,都在那個時期打下基礎。學武通常也要學跌打傷科的治療,所以,推拿、刮痧、按摩我都學過;長久以來,我還自己浸制療傷的藥洗。
學習太极導引及禪修
我后來因為厭倦了職場的競逐,自認可以「一生以義工為業」,所以到社會大學基金會擔任無給職的副執行長,擔任課程開發与維護,因而得緣結識太极拳名家,也就是太极導引十二式功法創始人熊衛先生,以及台灣最頂尖的禪修老師聶秀藻先生。
我跟他們學習太极導引及禪修功,身体健康獲得极大的助益。當時社會大學因為首先在台灣倡導終身學習,獲得社會菁英的普遍支持,社大師資皆一時之選,而听完所有上課錄音帶是我的職務之一,我得以在短期之內獲得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的丰富知識;基于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我又特別鑽研易經与中醫。
在社大工作,我觀察到台灣人丰沛的學習力是很動人的;但知識的學習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領域的學習尚未發展,運動与身体哲學即其一;而這又是一切的根本,因而触動了我推廣傳統体育的念頭。
傾听身体的訊息
太极導引原本是太极拳的暖身運動,從太极拳繁复的招式當中抽取精華部份作為基礎訓練;但是,基于我對武學的廣泛涉獵,以及對中國古代養生導引術的認識,我看得出其中大有發展的空間。因此,我所推廣的太极導引,是借熊衛先生所創的太极導引十二式原型,又融合了我個人從身体体會到的易經与老庄哲學,以及我對其他傳統武術与中醫經絡學的了解。因此,它的內涵更丰富、也更完整。
談到太极導引的理論,簡單的說,「導引」就是以中醫經絡學為基礎,透過旋轉、延伸、開闔、絞轉四种運動方式,使全身如毛巾一般扭轉拉伸,達到全身性的深層運動。所謂「太极」,就是《易經》所論的平衡的概念。也就是說,我們是透過導引運動,推展一种在互動關系中保持平衡的生命態度。
導引術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是普遍流行、兼具養生与治療效果的運動。「導」是導气,「引」是引体,也就是配合呼吸的運動。基本上它与中醫對人体的了解是同出一源的。從易經「遠取諸象、進取諸身」以下的中國哲學,都把人体當作与大宇宙相應的小宇宙,因此中醫經絡學對人体的解析就非片面的,而是全面的。
因為細膩 所以深層
導引術之所以會成為古代正統醫療的一部份,是因為藉由肢体運動可以牽引身体經絡,達到養生保健与全面根治的療效。中醫的頭痛醫腳,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太极導引的運動可以進行自我治療。比方說現代人的工作方式,造成肩膀僵硬、頭痛与腰酸背痛的問題。我可以建議患者以适當的導引動作來自我治療,不必吃藥打針,只需每日按時做某些動作若干。
太极導引的運動方式可以极緩慢;但緩慢不是刻意為之,而是因為細膩深層。同樣的動作,身体的松柔度不同,深度即有不同。透過導引動作的帶領,可以真實感受身体就如小宇宙一般,空間之內還有更廣大未開發的空間。
身体空間的開發,使僵硬的身体回复如嬰儿一般柔軟,增加肢体表現的更大可能性,這是云門舞集等台灣舞者從太极導引獲得的啟發。不過我認為太极導引的訓練對舞者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增加肢体的韌性,除了可以做到更多高難度的動作,還可以有效預防運動傷害。許多舞者因為運動傷害不得不离開舞台,太极導引的訓練可以從根本處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中國武術跟舞蹈是同出一源的。導引的動作跟平劇、昆曲的表演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我興起時聞歌起舞隨意打的一套拳,加上我細膩的身体表現,它就是別出一格的肢体藝術。從太极導引的肢体解放到肢体自由,我現在鼓勵學員自己即興舞蹈,利用我們所歸納出來的几個肢体元素,隨自己的喜好舞動肢体。這又是另一种享受了。
肢体符號的新主張
我們推廣太极導引已經滿一年了。這一年來太极導引受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与關注,我們是一則感激、再則是以加倍的敬慎恭謹,以面對社會的期待。
太极導引之所以能受到大家的注意,除了我們再三強調它是老老實實的一套運動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還有深厚的文化思想背景。這在充滿變數的不确定年代,我們提倡回歸身体基本面、從古老智慧探問新方向的呼吁,的确引起許多深刻的回響。不過,我們必須再次強調的是,我們的所有主張,不只是坐而言,而是陪著大家流汗、用确實的行動來實踐的。
把傳統体育的精華符號化
然而接下來,我們所面對的挑戰是:怎樣把這套運動的原理原則,化約為更容易理解及操作的方式,一方面教給更多人使用,一方面又能涵蓋更廣泛而完整的導引術神髓?在一年的推廣教學經驗里,我發覺把傳統体育的精華符號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自從我的恩師熊衛先生將太极拳化繁為簡、取其精要而成太极導引十二式之后,我更确信這是傳統体育現代化的必經途徑。
從張三丰創設太极拳,又經過歷代武學大師的体會揣摩,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太极拳,已繁衍出各种不同派別、甚至動輒多達上百种的招式套路。當然,就研究肢体表現而言,這是先人的智慧結晶,彌足珍貴;但是對忙碌不堪的現代上班族而言,繁复的招式反而會干扰身体自由的体驗。
學習者跟著老師比手畫腳就滿頭大汗了,故往往半途而廢,甚至裹足不前。因此,招式的精簡化,對于幫助大家專注在運動之中以達收視反听,是絕對有助益的。中國傳統導引術的身体開發程式,可貴在它們完全掌握肢体動作与人体經絡的密切關聯性;因此,每一個動作都可以引動深層組織,達到運動養生的效果。
使運動生活化
但是,要藉著這套運動促成身体的質變,并不是短期之內就能看到成效的;必須使運動生活化,以日積月累之功、循序漸進、持之以恒。可悲的是,現代人精于投資,卻多半疏于投資自己的健康;也有許多人好不容易下定決心學習太极導引,受不了一點辛苦,又要求短期速效;此所以社會上有各种強調速效的神功會大行其道。
因此,我開始苦思如何歸納一套更有效率的運動法則,以誘使忙碌、懶惰、長期缺乏運動的現代都會上班族主動保持運動習慣,并且對養生觀念做正本清源的工作;于是,我又大膽的抽絲剝茧,把太极導引与其他各种不同的導引術融合,并且做更進一步的簡化,成為肢体符號的概念。也就是說,透過延伸、旋轉、開闔、絞轉的基本原則,學習使用九大關節以帶動全身螺旋旋轉。
我認為這并沒有所謂的標准化動作;只要符合當下身体狀況所能負荷的最大极限,就是個人化的標准化動作。而且,這些都是人的天生本能,沒有會不會的問題;就像人人都會伸懶腰,伸懶腰時不知不覺就能做到全身延伸与腹式呼吸的動作,這就是不需要學習就會的本能,同時也是极好的運動。我們把身体的基本符號歸納出來,就可以幫助大家循線找回失去已久的身体本能,藉以破除身体的僵局。
喚醒身体的本能
既然是喚醒身体的本能,肢体符號的學習就要用身体作記憶,并非藉大腦的聰明。就像我們的基本符號之一—坐腕、旋腕、突掌、舒指,以右手為例,以逆時針方向旋腕才能轉得順暢流利。
許多人初入門時用力牢記手腕旋轉的方向与角度,反而越搞越糊涂;若能放輕松,閉上眼睛不思不想,放開手自己去轉,自然而然就會了。當然,現代人用慣了聰明,要把聰明丟開,還真不容易。不過,當沈睡多時的身体記憶漸次蘇醒,這套身体的基本符號,就會成為我們伴隨一生的貼身法寶了。
想想看,你再也不必特別排出時間上健身房或去球場運動,在等紅燈的駕駛座上、在電腦桌前,你隨時可以像貓一樣把脊椎一節一節的拱起來、延伸、再一節一節的放松、落下;當然,你也可能養成習慣,沒事就想伸展肢体動一動,或者慢慢懂得一處轉即帶動全身上下無處不轉的訣竅了,再配合慢、勻、細、長的呼吸,你的身体就是最理想的運動場、最棒的運動器材。
肢体創作的藝術
肢体的空間當然不只這樣,我時常說,身体就是最好的藝術品;尤其是熟悉身体符號的運作法則之后,這些符號就成為表現內心情感的最佳介面;就像畫家有了顏料与畫布畫筆,就可以藉此創造充滿個人風格的藝術品。
藝術創作最怕受到框架模式的限制,跳脫拳架招式的限制,以身体基本符號為創作元素的肢体藝術,就是肢体自由諸多表現形式的一种。身体本來就是最靈敏的心靈記錄器,我可以從一個人的身形而看穿他的生活方式、思想与性情;因此,這套從身体本能歸納出來的身体符號,所表現的當然就不只是肢体而已。
它既已成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之一,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意、隨興舞弄一套風格獨具的肢体動作;而這套肢体動作,你要說它是舞蹈也可以;你要說它是另一個路數的拳架功法,也沒有人會反對。
用身体自由治療精神官能症
當然,這套運動方式的美妙之處還不只這些。正因為身体与心靈之間有极其微妙的連結互動關系,所以,透過身体的覺醒,而帶動心靈的覺醒,也是大有可為的。我的确深深体驗到,唯有清淨的身体環境,才可能孕育清朗的心靈。現在有許多人強調追求身体虛無,反而造成身体概念更多的迷惑,其原因在于他們不了解,所謂身体虛無,就是指身体空間而言。
從易經「近取諸身、遠取諸象」以下不論儒家、道家或法家,中國人生哲學的眼光,從來就沒有离開過身体;中國養生思想的終极目標,就是追求身心靈的調和;孟子「苦其心智,勞其筋骨,增益其所尸不能….」的人格養成階段論,更有其顛扑不破的深義。
目前台灣地區的精神官能症患者粗估在五百万人以上,除了藥物与所謂心理諮商技術,以西方醫療為主的醫界對此并無有效對策。就我的体會,我認為當今對精神官能症患者有确實療效而又無副作用的,唯有以喚醒肢体本能的運動方式加上心理的建設方可辦到。
從太极導引到歸納肢体符號,這些轉變与收獲,除了是我自己不斷玩味肢体空間的心得,在教學過程中對社會大眾的觀察与互動,也給了我許多靈感。今后我將隨時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驗,我也誠懇邀請您与我同行,一起探索無上美妙的肢体小宇宙。
与自己身体對話
要認識太极導引,一定要先認識張良維這個人。張良維是台北市太极導引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兼總教練。在太极導引創始人熊衛熊老師的眾多弟子之中,張良維學習太极導引的時間并不是最長的;可是他卻獨具慧眼,看出太极導引是一塊璞玉,可以給人拽在怀里,帶著走進二十一世紀。
太极導引好在哪儿?好在它簡單朴實,又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張良維從小習武,熟悉各种傳統功法,又因為跟劉君祖先生學易經,跟張步桃与梅翔兩位先生學中醫,跟聶秀藻先生學禪修;所以,他對這套以易經、老庄、中庸一脈傳統哲思為体,以肢体為用,合乎中醫經絡學要旨,從各派太极精華凝練濃縮而成的傳統体育,有很深的体會。
他發現,如果能透過适當的詮釋与轉化,這套從古代導引術傳承而來的養生運動,就可以成為現代人追求身心和諧的最佳介面。因為它除了可以具体而有效的調和人体生理机能,預防各种現代疾病,更可以藉著面對身体的酸痛,達到面對壓力、修心養性的功能。所以,從三十一歲就發愿以從事公益為終生職志的他,便放下大好事業,把推廣太极導引,當作下半生最重要的使命。
多數的人都會說他傻,或甚至怀疑他的熱情。可是,對他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把生命里蘊藏的能量,盡情釋放。所以,別人的怀疑絲毫不能動搖他那無可救藥的熱情;而且他還要告訴你,這個世界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世間還有人相信夢想。他也一直相信,只要心念夠誠正,全世界的力量都會發動起來助人完成夢想。太极導引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受到社會的肯定,他說,這是因為太极導引禁得起大家的檢驗;而且,他的夢想夠單純。
由內而外的松柔美
這樣的一個人,你猜他有怎樣的生長背景?我想,正是万里那個質朴而充滿野性的山海交界處,為他涂上濃烈的生命色彩。
他在台北縣万里鄉出生,少小時期山里海里的生活,讓他學會敬畏大自然;為了賺取學費,寒冬夜里泡在刺骨的海水中牽罟捕鰻苗,四下里只有海濤聲的記憶,也將他淬練成耐勞苦、不怕寂寞的心性;而小學時代好打抱不平,跟人打架,被老師罰跑操場,罰完回來,看到一向疼愛他的老師眼里閃著淚光;服役期間,因為仗義執言,被套上軍前抗命的罪名,跟重大刑犯同囚兩個星期,看盡那些惡行重大的人,也有敦厚善良的一面。
點點滴滴的浮世滋味,讓他對人性始終保持「看善不看惡」的樂觀,与有恩必報,有仇不報的情義性格。而這些扎實的生活經驗所鋪陳的生命底蘊,就讓他可以在功利社會里坦然放下牽累,敢于偉大,憑著單純而熱烈的信念,去做一件值得用生命去換的事。
張良維說,他自己對太极導引的態度,從最開始的不屑,到后來用整個生命力來投入,是因為自己确實是「深深受到震撼」的。對一個習武的人來說,要打破招招精准快狠的習慣,放下對外攻擊与防守的心態,將人我彼此之防,導入防守自身從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触法的貪著;把堅硬剛猛的身心,轉為由內而外的松柔,用「棄拳」的觀念,渾身是手手非手,「每一拳都打向自己身上的惡濁戾气,与心中的雜染塵念」。
那不只是一個觀念的大翻轉,而且要靠至少三年的苦修。然而,從身体的深層運動,逐漸体會生命充滿無限延伸的可能,也充滿每日精進的喜悅,他的心里充滿感恩。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性就要下苦工夫。年輕時,他的個性急、脾气躁,好打抱不平,逞的是匹夫之勇。
這种原始生命力強,英雄气重的性格,就如猛虎出柙,幸而遇到許多好老師,他自己又肯老老實實把每一門學問當成生命課題來學,就剛好給自己一個修心克己的法門。先是消解身上大塊橫張的肌肉;然后,心里的躁气化掉了,銳利的眼光轉為柔和,競逐的意念逐漸止息,習气跟心境就徹底的改換過來了。
身体就是靈修的道場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張良維說,從古代典籍對導引術的描述,到他用自己的身体做實驗,太极導引的思想內涵与導气引体十二式功法,的确可以幫助現代人重新認識自己。可是,這還得看你愿不愿意把它當作生命的學問來學;否則,再好的東西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張良維談到他自己學習太极導引的過程,首先是讓身体學會徹底放松,等到逐漸熟悉這套運動的法則,自然就會把功法丟開,轉成以意導气、以气運身的深層運動。
因此,當意念沈入腳底的涌泉穴,經□骨、跟骨蜿蜒盤旋而上,直至頭頂的百會穴,那就跟爬山沒兩樣了。這時候,肢体外在的動作,都是隨著气血流動的自然節奏;而心,是澄淨的;所听所見,皆是身体小宇宙里的風云回蕩。你可以清楚覺知身体內部的景象,時而如懸崖峭壁;時而如急流深谷,或長江大川。而身体所承受的酸麻疼痛,彷佛獨自攀登一座高山;不過,跟爬山不同的是,那是一种渾然內斂的自我省視;連最幽密的心念,包括貪婪、恐懼、憂傷,与自己都不敢面對的种种欲念,都一一逼近眼前。
好像很玄,其實是很實在的感受。張良維說:「這完全是在跟自己的身体進行一場深密的對話。剛開始你得好好听听身体用酸麻疼痛發出的訊號;會痛會酸,不是生病了,就是身体里頭郁積的壓力沒有釋放出來。等到全然放松,疼痛不存在了,身体化為虛無,喜悅涌出;最后、就是這种心如明鏡的狀態。
這跟打坐入定的情形是一樣的,只是一般人打坐不容易靜下來,太极導引卻是一個方便的法門。」不過,他通常不跟初學者談這些,他苦口婆心告訴人家,這套在車上路上辦公桌上隨時隨地都可以拿來動一動的功法,可以帶來健康,可以排解現代人的身心壓力;女人家想要雕塑魔鬼身材,也絕非夢事。其實他是以「身体的老師」自許的;他真正想讓學生体會的是:「不必蓋廟,不必進教堂,身体就是靈修的道場。」
他也再次強調,所謂太极,用現代語言來詮釋,就是在互動關系中保持平衡的狀態。從人体內分泌、人際關系、經濟供需,到宇宙間的生態平衡,無所不包。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面對因為快速變遷而產生的种种失衡現象,宗教已經成為許多人的依靠。
然而,對一般人來說,宗教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畢竟是百千万劫難遭遇;登高行遠,不如從追求自己的身心平衡著手。所以,他把推廣太极導引的主要目標,放在年輕的知識階層,希望這些人能用實際的体驗去印証這個事實;也希望能打破「太极拳是老人家的玩意儿」的刻板印象。
太极導引現在已經成為藝文界必修的功課;包括云門舞集、优劇場等表演工作者,從深層的肢体旋轉,重新開啟過去從西式訓練所不能得的肢体潛能;長期緊張的新聞工作者,也在肢体的酸痛之后,淺嘗身心暢快之感。張良維說:「看到大家跟我一起流汗,跟我一起傻傻的做,跟我一起印証中國傳統体育朴實簡易而深妙的好處,除了感激,還有更深的使命感。」
(原文刊登于88.5.30中國時報居家周報封面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