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刀山位于苗栗三义乡与大湖乡交界处,因山形酷似三国时代关公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刀背而得名。关刀山,海拔889公尺,名列台湾小百岳。
关刀山名称响亮,但其实这座山并不难爬,第一登山口的海拔高度就已接近700公尺了,而第二登山口的海拔825公尺。若从后者起登,约10分钟就可以轻松登顶。
前往关刀山,可从旧山线胜兴火车站沿着苗49乡道前行,再左转苗56乡道,遇叉路再右转,沿途都有关刀山的指标;跟着指标走,前行约3.5公里,即可抵达三义乡与大湖乡交界处的关刀山第一登山口。
第一登山口设有小型停车场及公厕,登山口有“出关古道”的指标,旁侧有一间红砖旧屋,是昔日古道上的茶亭,供往来的商旅休息之用。关刀山就位于出关古道的途中。
出关古道,是日据时代苗栗公馆乡“出矿坑”至三义乡“关刀山”的一条古道,全程约20多公里,后来因产业道路开辟而荒废,直到近年来苗栗县政府重修部分路段,以提供民众作为登山休闲之用。其中,关刀山至圣衡宫之间的这段古道,被命名为“出关古道关圣段”,全程2585公尺,路程约60分钟。
从茶亭旁的产业道路上行,走往关刀山第二登山口。两个登山口之间,约一公里的上坡路,道路狭窄,勉强可以行车,但假日时不易会车,建议停车于第一登山口较为适当。
虽是产业道路,但沿途树林茂盛,为苗栗县野鸟学会所规划的赏鸟路线,据解说牌所示,此地常见斑文鸟、白头翁、粉莺嘴、绿绣眼、褐头角莺、五色鸟、黑冠麻鹭、大冠鹫、台湾蓝鹊等鸟类。
前行约20分钟,抵达第二登山口,这里是关刀山正式的登山口。
踏着古朴的石阶路陡上一小段,随即转为平缓,旧石阶被水泥石阶所取代,每隔100公尺,就有出关古道的里程石碑。
约10分钟,轻松登上关刀山。山顶有一颗三等三角点基石,平坦宽阔,感受不出关刀的山形与气势,周遭有树遮蔽,略有展望而已。前行有两条山径,一条山径可从另一方向绕回第二登山口,另一条山径为出关古道主线。
出关古道续通往130县道上的圣衡宫,尚约2.3公里路程,此去的山路落差呈V字形,先走下坡至两山之间的鞍部,然后再爬往圣衡宫。沿途景观原始,林荫怡然,以传统泥土山径为主,部分路段铺设枕木,路况还不错,颇值得一走。
今天来三义爬山,主行程已爬火炎山,关刀山只是顺登而已,无余力再走古道。所以只前探一段路,随即折返。
关刀山,也是名见历史的一座山峰。日据时代昭和10年(1935年),台湾中部发生规模七.三级的大地震,震央就在关刀山附近,所以又被称为“关刀山大地震”。
当时震灾集中于台中州北部及新竹州南部(苗栗),尤其是苗栗多为山区,更是抢救不易,灾情严重。这场地震造成三千多人死亡。
当年的大地震的惨状,如今已不留痕迹,仅在三义乡的龙腾村仍看得见当年被地震破坏的鱼藤坪断桥遗迹,令人感受到当年这场震灾的情景。鱼藤坪断桥,现称“龙腾断桥”,已被列为县定古迹。
鱼藤坪,完工于明治40年(1907年),跨越鱼藤坪溪,北端四孔拱砖,南端两孔拱砖,采上承式钢桁梁及钢钣梁组成,为当时纵贯铁路上最大的拱桥。由于桥梁壮观优美,更成为当时台湾总督府宣传的一项重要政绩。1935年的大地震,造成旧山线铁道柔肠寸断,鱼藤坪砖造的桥拱亦严重龟裂,而不堪再使用。
台湾总督府于是在旧桥下游80公尺处另建新的鱼藤坪桥。旧鱼藤坪旧桥从此走入历史,但优美的红砖断桥伫立于鱼藤坪,历经数十年的岁月风霜,成了旧山线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也是当年这场大地震的历史记忆。
三年前,我初次造访龙腾断桥时,当时只有北端的断桥遗迹可供游客参观,鱼藤坪溪南岸树林深处仍隐约可见断桥遗迹;阔别三年,鱼藤坪溪南岸的断桥遗迹已经过整理,建有步道及跨桥通往南岸,供游客前往参观。
南北岸的断桥遗迹,各展现不同的风华;北岸断桥伫立于空旷处,在蓝天白云衬托及辉映下,典雅优美;而南岸断桥隐于山林,砖造的拱桥为树根缠绕密覆,愈见岁月沧桑,令人动容,一股幽幽的历史情怀油然而生。
旅游日期:2007.05.22 (写于2007.12.28)
【路程时间记录】
关刀山第一登山口(茶亭)—20分钟—第二登山口—10分钟—关刀山—80分钟(预估)—-圣衡宫(130县道26.2K)
—— 本文转载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