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刀山位於苗栗三義鄉與大湖鄉交界處,因山形酷似三國時代關公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刀背而得名。關刀山,海拔889公尺,名列台灣小百岳。
關刀山名稱響亮,但其實這座山並不難爬,第一登山口的海拔高度就已接近700公尺了,而第二登山口的海拔825公尺。若從後者起登,約10分鐘就可以輕鬆登頂。
前往關刀山,可從舊山線勝興火車站沿著苗49鄉道前行,再左轉苗56鄉道,遇叉路再右轉,沿途都有關刀山的指標;跟著指標走,前行約3.5公里,即可抵達三義鄉與大湖鄉交界處的關刀山第一登山口。
第一登山口設有小型停車場及公廁,登山口有「出關古道」的指標,旁側有一間紅磚舊屋,是昔日古道上的茶亭,供往來的商旅休息之用。關刀山就位於出關古道的途中。
出關古道,是日據時代苗栗公館鄉「出礦坑」至三義鄉「關刀山」的一條古道,全程約20多公里,後來因產業道路開闢而荒廢,直到近年來苗栗縣政府重修部份路段,以提供民眾作為登山休閒之用。其中,關刀山至聖衡宮之間的這段古道,被命名為「出關古道關聖段」,全程2585公尺,路程約60分鐘。
從茶亭旁的產業道路上行,走往關刀山第二登山口。兩個登山口之間,約一公里的上坡路,道路狹窄,勉強可以行車,但假日時不易會車,建議停車於第一登山口較為適當。
雖是產業道路,但沿途樹林茂盛,為苗栗縣野鳥學會所規劃的賞鳥路線,據解說牌所示,此地常見斑文鳥、白頭翁、粉鶯嘴、綠繡眼、褐頭角鶯、五色鳥、黑冠麻鷺、大冠鷲、台灣藍鵲等鳥類。
前行約20分鐘,抵達第二登山口,這裡是關刀山正式的登山口。
踏著古樸的石階路陡上一小段,隨即轉為平緩,舊石階被水泥石階所取代,每隔100公尺,就有出關古道的里程石碑。
約10分鐘,輕鬆登上關刀山。山頂有一顆三等三角點基石,平坦寬闊,感受不出關刀的山形與氣勢,周遭有樹遮蔽,略有展望而已。前行有兩條山徑,一條山徑可從另一方向繞回第二登山口,另一條山徑為出關古道主線。
出關古道續通往130縣道上的聖衡宮,尚約2.3公里路程,此去的山路落差呈V字形,先走下坡至兩山之間的鞍部,然後再爬往聖衡宮。沿途景觀原始,林蔭怡然,以傳統泥土山徑為主,部份路段鋪設枕木,路況還不錯,頗值得一走。
今天來三義爬山,主行程已爬火炎山,關刀山只是順登而已,無餘力再走古道。所以只前探一段路,隨即折返。
關刀山,也是名見歷史的一座山峰。日據時代昭和10年(1935年),台灣中部發生規模七.三級的大地震,震央就在關刀山附近,所以又被稱為「關刀山大地震」。
當時震災集中於台中州北部及新竹州南部(苗栗),尤其是苗栗多為山區,更是搶救不易,災情嚴重。這場地震造成三千多人死亡。
當年的大地震的慘狀,如今已不留痕跡,僅在三義鄉的龍騰村仍看得見當年被地震破壞的魚藤坪斷橋遺跡,令人感受到當年這場震災的情景。魚藤坪斷橋,現稱「龍騰斷橋」,已被列為縣定古蹟。
魚藤坪,完工於明治40年(1907年),跨越魚藤坪溪,北端四孔拱磚,南端兩孔拱磚,採上承式鋼桁樑及鋼鈑樑組成,為當時縱貫鐵路上最大的拱橋。由於橋樑壯觀優美,更成為當時台灣總督府宣傳的一項重要政績。1935年的大地震,造成舊山線鐵道柔腸寸斷,魚藤坪磚造的橋拱亦嚴重龜裂,而不堪再使用。
台灣總督府於是在舊橋下游80公尺處另建新的魚藤坪橋。舊魚藤坪舊橋從此走入歷史,但優美的紅磚斷橋佇立於魚藤坪,歷經數十年的歲月風霜,成了舊山線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也是當年這場大地震的歷史記憶。
三年前,我初次造訪龍騰斷橋時,當時只有北端的斷橋遺跡可供遊客參觀,魚藤坪溪南岸樹林深處仍隱約可見斷橋遺跡;闊別三年,魚藤坪溪南岸的斷橋遺跡已經過整理,建有步道及跨橋通往南岸,供遊客前往參觀。
南北岸的斷橋遺跡,各展現不同的風華;北岸斷橋佇立於空曠處,在藍天白雲襯托及輝映下,典雅優美;而南岸斷橋隱於山林,磚造的拱橋為樹根纏繞密覆,愈見歲月滄桑,令人動容,一股幽幽的歷史情懷油然而生。
旅遊日期:2007.05.22 (寫於2007.12.28)
【路程時間記錄】
關刀山第一登山口(茶亭)—20分鐘—第二登山口—10分鐘—關刀山—80分鐘(預估)—-聖衡宮(130縣道26.2K)
—— 本文轉載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www.tonyhuang.idv.tw/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