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乐曲根据同名诗谱写而成,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汉末战乱中,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但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于是写下了长诗《胡笳十八拍》,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
《胡笳十八拍》曲据传也为蔡文姬作,这是一首由18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 。《胡笳十八拍》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小胡笳》,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另一解则认为虽然《大胡笳》正好是十八拍,这与后世流传的《胡笳十八拍》在题材上相同,但音乐毫无共同之处。两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大、小胡笳曲曲谱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所记录的均为无歌词的器乐曲,当时并称《胡笳两本》。初唐琴坛流行的祝家声、沉家声,就以这两曲著称。
唐代的著名琴家董庭兰、薛易简都擅弹《大胡笳》。董庭兰继承了祝家声、沉家声两家的传统,整理了传谱。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在琴曲中,文姬移情于声,借用胡笳善于表现思乡哀怨的乐声,融入古琴声调之中,表现出一种浩然的怨气。《小胡笳》被《神奇秘谱》编入《太古神品》。它的谱式更多地保留了早期琴曲的面貌,与《广陵散》章法非常接近,对了解古代琴曲作品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蔡文姬所作的同名叙事诗。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
《胡笳十八拍》全曲共十八段,为六声羽调,运用宫、征、羽三种调式,常用升高的征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为调式外音。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乐曲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可分为两大层次,前一层次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音乐情绪凄切哀婉,悲凉苍悠,直透人心。@(//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