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坟”与“坟”
现在的有些人以为“坟”是“坟”的简体字,而“坟”就是人死了埋葬于山林乡间的一个个土堆。其实这大错特错了。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很多东西已经偏离变异,失去了原有的正统内涵。
坟之起,源自上古三皇所留道文,虽后世不传,尚有“三坟五典”之名留存,《尚书序》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三皇开创,五帝发展,坟乃道文,典多制度,坟既与典并列,即非制度条文,而是论道智语,而上古圣王大德,其所认识天道,简而明,约而易,不是后人揣摩的长篇典诰。
用个人的说法,三坟就是三皇各自对道的体认和治理天下的心得,写出以传后世治天下之准绳,因其膺化大道,以道驭六合,上承天意,下谙地利,中和人情,导之使正,以一身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身,教民以志道、据德、依仁、游艺之法,故称“政治”,政治者,教化也。故政者从“正”从“文”。
今天三坟的内容早已不得而知,但从孔子整理编纂的《尚书》中,记载尧舜禹三代相传之嘱,这就是“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语。虽只十六字,儒家大理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惟酬有德”,“河山虽险,凭德是强”,“慎”,“慎独”,“精诚”,“公允”,“中庸”,“仁”之理皆从此中出。
而当年孔子所做的“述而不作”工作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串起前史遗真珠”,他所祖述的心法文化,大成儒家的内核,正是与三皇五帝、商汤、周文武一脉相承的总结和熔炼。
然而,这还是没有解释清楚“坟”的意思是什么。其实如果明白中华文化的神传实质,“坟”就是从神祇的角度看,在这一空间留下的智慧文献,因为三界在神眼里就是“土”。
而“坟”呢?则和一般老百姓所理解的坟墓概念有关了,这也是有来源的。中土,古称神州,顾名思义,也就是神的住所、神居留的区域。每一朝每一代都是不同天体体系的众神下世演绎。
那么一朝一代都带来了他们的文化,有时更替得很快,下一朝有自己的一套,不会照搬前一朝的文化,思想文化可以通过修史留存,文章典册亦可以传世,但建筑、音乐、雕刻、制作、科技这些东西却很难为后一世所遵照,他很可能就将这些东西毁掉而弄一套自己的。
这样一来,每一朝文化中的精髓就很难留到今天,怎么办?那就造坟墓来保留。所以,你看历朝历代的皇帝,特别是那种有大功绩的皇帝,比如秦始皇、唐太宗等,都要造大坟墓,古代叫做皇陵、地宫等。
后人,尤其是今天丧失传统文化内涵的人,对帝皇建如此大的坟墓持批判否定态度,阶级斗争化的历史观都说是封建帝皇们如何如何的穷奢极侈,虚耗天下民力 来造坟墓。
我们不评价这个事情的对错,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一个看法,其实人的思想意识也是天意在世间的表达,不消说那个时代帝皇的思想更是如此。
跳出这个问题的本身来看,也只有帝皇才能有这样的权力、能耐,集全那一朝代最精美的文化表达,埋于地下,而且是非常周到安全的埋在地下,目的是保存那一朝文化成就,也就是保存那些不同体系的文化特点,为将来一朝更新之时重新融炼和提纯再创新文化所用。
正因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棣、康熙、乾隆,这样一代代的雄主在文治武功方面的建树,目的更深内涵是广布文化,锤炼中土的人,他们鼎盛时代的成就就埋于地下,而人类因为在业力轮报中而出现的灾难、战争,也就伤不了这些主体文化。
所以,坟,是像其形,夯土以成,叠嶂藏贝;坟,却是道其实,为文化保存之一用。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坟”与“坟”有相同之处,慢慢地老百姓就把其通用了。据说秦皇地宫成后,封土为陵,其形如山,当时就有人称之为“坟山”,今天乡间称坟犹存此说。
因为帝者以一身为天下率,于是王公贵族、普通老百姓也跟着学,但会非常遵从圣王教诲,绝不会占居良田,也不是随便找块地方,而是请专门之人用专门之法,即请风水师用风水术沟通天地,非是大功大德者,不会起土下葬。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