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钱烦恼:这是我想念的“人生学校”

约翰.阿姆斯壮(John Armstrong)/译者:陈信宏 艾伦.狄波顿

人气 10
标签:

1.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我们节省时间,让我们省却尝试错误的经验。不论世俗或宗教社会,都是藉由这样的机制,将其最聪颖也最坚毅的祖先经过数百年来断断续续的痛苦摸索而得出的智慧成果,在一段有限的时间里灌输给社会里的成员。

社会在科学与技术知识方面,早已接纳了这种教育方式的思考逻辑。今天,一名主修物理学的大学生只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即可吸收到法拉第毕生的学识,甚至在短短几年内,即可尝试突破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而社会丝毫不认为这样的现象有任何可议之处。
这样的教育原则在科学领域当中显得平淡无奇又毫无争议,但一旦套用在智慧、在有关自我与道德指引的洞见之上,却不免引来强烈的反对。奇特的是,如果有人打算让一班物理系的新生自行搞懂电磁辐射理论,捍卫教育的人士必然会对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但另一方面,同样的这群人却又坚称没有任何人能够将智慧教导给别人。

我向来认为文化绝对有能力因应我们所遭遇的难题。自古以来,对我们的个人与政治生活造成混乱的各种错误,一再为文化作品提供了大量素材。不论哲学、心理学、艺术、诗歌还是文学,都不乏探讨愚痴、贪婪、肉欲、嫉妒、骄傲、多愁善感或势利眼的内容。问题是,极少有人能够有效整理这座宝库,以适切的方式将其内容呈现给我们,原因就是那种毫无基础的偏见,认为文化不该用来协助我们解决烦恼。

当今主流的世俗教育机构,都无意教导我们生活的艺术。若以科学发展史的历程比喻,我们可以说,道德领域还处于业余人士在自家仓库里操弄各种化学物质的阶段,而不是专业人员在实验室里从事条理井然的实验。大学院校里的学者无疑是灵魂教育工作的主要候选人,但他们却假藉先验知识的重要性而刻意拉开自己与实际需求的距离。他们逃避了引诱受众的责任,对简单明了的事物恐惧不已,并且假装自己没有注意到人有多么脆弱,也无视于人有多么容易忘却一切,不论是多么重要的事物。

2.这就是为什么我和几个同事在二○○九年春季一起创立了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学校是个让人上课学习、购买书籍与接受心理治疗的地方——全都聚焦于以明智的方式引导个人的人生。这是一所我希望自己当初能有机会就读的学校。

我在上大学之前,原本把大学想像成一个非凡的场所,能够让人摆脱商业压力,在优美的环境中与令人着迷的人物一同好好检视人生的重大课题,从而成为更好、更有智慧也更有趣的人。我至今仍然会遇到抱持着这种想法的人——但这些人都有一项共通之处:他们从来不曾上过现代大学。他们之所以能够怀有这样的梦想,原因是他们有幸不必见识到丑陋的教育现实。

严酷的事实是,你若是前往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声称你想要学习“如何生活”或“如何成为一个比较好也比较有智慧的人”,对方必定会客气地请你离开——要是他们没有把你送到疯人院的话。当今的大学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训练学生精通一项特定职业(例如法律或医学),或是让人对文学或历史等人文学科获得基本认识——但没有任何明确的理由,只是一种未经检验的模糊概念,认为花几年的时间研读文学可能对人有益。

在“人生学校”的课表上,你不会看到“哲学”“法文”“历史”与“古典文学”这类科目,而是会看到“死亡”“婚姻”“挑选职业”“志向”“养育子女”“财务焦虑”及“改变世界”等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你会接触到传统大学所教导的许多书籍与观念,但不太可能会感到无聊。在这里,你不但可以交到朋友,也将从此能够以不同观点看待世界。人生学校里设有一家书店,店里的书籍不像一般书店那样按照文学与历史等传统分类方式陈列,而是将探讨同一种问题的书籍摆放在一起。因此,我们有一座书架的类别名称是:“适合容易在夜里忧虑的人士”,另一座书架的类别则是:“如何在婚后仍然保持快乐”。我们把这家书店叫做“灵魂的炼金术工作坊”。

借着成立人生学校,我们希望以自己的微薄力量促使学习的方式出现改变——并且借此提醒所有人,只要运用得当,文化应该会让人觉得完全切合需求,不但令人振奋,而且总是能够促使人生变得更容易掌握,也更加有趣。

3.现在,人生学校出版了第一套书,这是一套励志书。“励志书”是个非常危险的词语,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在台湾也一样!励志书的读者虽然为数众多,却总是倾向于认为阅读这种书是一种令人难堪的行为。如果有人想要瞬间瓦解自己在智识上的可信度,只需坦承自己阅读励志书,就可立即达到目的。

在文学经典当中,励志书是最受嘲讽的一个文类——而且原因显而易见。大部分的励志书都出自最多愁善感的美国作家,在三百页乐观至极、不停重复而且充满教训意味的文字当中,承诺读者可以从此获得永生与数不尽的财富,并且彻底摆脱人生中一切令人沮丧的面向。难怪文化菁英的心中总不免认为只有笨蛋才会阅读励志书。

那么,除了文化菁英与笨蛋以外的其他人怎么办呢?一般的假设是,人生并不需要以各式各样的教训加以指引,只要依循直觉行事即可。毕竟,你只需要脱离父母自立、找到一份还算满意的工作、与一个对象建立情感关系、也许生养几名子女、目睹自己的父母辈逐渐凋零,接着再目睹自己这一辈迎接死亡的到来。直到有一天,一项致命疾病开始侵蚀你的内脏,于是你平静地告别人世,阖上棺盖,便可算是完成了显而易见的人生任务。

不过,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暗自承认,生活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而且若有个地方可以寻求答案,对人应该颇有帮助。过去两千年来,东方与西方大部分的哲学思想都属于励志书类型。古代人在这方面最为擅长。伊比鸠鲁写了三百部左右的励志书,几乎涵盖所有议题,包括《论爱》《论正义》与《论人生》。斯多噶派哲学家塞内加撰写了许多著作,劝告他的罗马同胞如何因应愤怒(这部《论愤怒》至今仍然非常值得一读)。奥里略的《沉思录》更堪称是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励志书,不论用来检视一座帝国的崩解,还是用来协助面对财务困境的人士,都一样切合实用。

不过,励志书领域后来却逐渐遭到摒弃,而成为当今种种古怪人物的专利:有些人为佛教或基督教的讯息披上新的外衣,宣称我们只要相信自己、保持信心、认真努力、不要绝望,就能够进入财富的天堂。有些人则是在著作中掺入一些浅薄的精神分析或道家思想。无论如何,现代励志书作家共有的一项特色,就是他们都抱着强烈的乐观态度。他们的一项重大假设,就是认为要鼓舞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对方一切都会顺利成功。不过,励志书领域里那些远比他们崇高许多的前辈,却深知要让人心情好转,速度最快的方法是向对方指出世事其实和他们想像的一样糟糕,甚至可能还更糟。或者,正如塞内加所贴切指出的:“何必为人生中的部分苦难啜泣?人生本身就不免令人流泪。”

为了尝试稍微矫正这种状况,我于是编辑了一套六册的新式励志书,全都带有坚实的智识野心。这些著作都由个别领域的专家写就,探讨各项重大议题,包括工作、感情健康、科技、金钱、性与政治运动。书中的语调正向但务实,不会太过热切,也不会摆出一副教训人的姿态。

一个文化若是愿意让辅导指引的做法、“人生”的学校以及励志书,扮演其应有的角色,便有机会至少比先前的世代少犯一两项错误。

我深深感谢所有受到这套著作吸引的台湾读者,也欢迎各位造访我们的网站,网址为:www.theschooloflife.com。

摘自《不为钱烦恼》 先觉出版社 提供

相关新闻
万那杜人快乐的秘密  不为钱烦恼
头发和指甲会长多快? 为何有人长得较快?
研究:每吸一根香烟 寿命减少20分钟
看别人过得都比自己好?小心坠入一个陷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