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3月31日报导】《逐梦客庄系列-侨生篇》(中央社记者黄彦瑜新竹31日电)骑着铁马穿梭在纯朴的新埔小镇进行采访,来自马来西亚的交大学生张国键原本只是单纯地想念传播科技,却误打误撞进入客家学院,在客家的场域里感受不一样的台湾经验。
交通大学传播科技学系不在传播学院,却是隶属于客家文化学院。不少学生坦承,当初填志愿时,从未想过会进入客家的殿堂。不过,交大传科系助理教授林崇伟解释,其实,学习的内容都一样,只是研究场域改在客家。
他以系上开设的“交大单车客”课程为例,除了教授卫星定位和数位典藏技术,也希望让大学生们透过骑单车和地方采访的服务学习,更认识自己的土地,了解自己的历史,也更关心值得关注的问题。 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张国键,是客家学院传科系的学生之一。他的父母都是福建华侨,家中以福建话交谈,舅妈则是客家人,但来到交大之前,他对客家相当陌生。虽然对客家的学习没有预期,但念完大一必修的初级客语后、大二时他又修选中级客语,“毕竟,多一种语言,也多一个能力”。
大三上学期,张国键选修了这门单车客课程,和同学骑着铁马深入新埔客庄,走访九芎湖、箭竹窝、百年豆腐店和柿饼工厂,用比平常骑机车慢上10倍的速度体验客庄,看到比平常多10倍,甚至100倍的风景与感动。他说,“以前总是为采访而采访,但上这门课却有不同的心情,学会和老板聊天”。
在张国键的邀约下,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的外文系大四学生杨秋萍也选修这门课。来台湾4年多的她,除了上课,总是“宅”在宿舍里,要不就是到台北去逛街,因为修课,她第一次骑访美丽的客家小镇新埔,尝到人生第一口的桔酱,第一次吃到了柿饼,第一次看到晒柿饼的过程,第一次亲手“擂茶”,更第一次自己亲手做出客家“(米齐)耙”。
交大客家学院除了传科系,也设有人文社会学系。来自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的陈美仪,是人社系大四生,她的母亲是客家人、父亲是潮州人,客家话对她而并不陌生,因为她在家和父母兄姐都是用客语沟通,但特别的是,家人和小她6岁的妹妹讲的却是广东话,“或许是因为广东话使用率比较高吧!”她说。
陈美仪表示,马来西亚的客家话常和广东话掺杂,和台湾的客语有些不同,像是以“承蒙汝”表示谢谢的说法她在马来西亚就没听过。对她而言,海陆腔的客家话较不习惯,但四县腔听来就很亲切。
她说,据系上老师的说法,她的客家话是“梅县客”。而去年客委会赠送电影1895的光碟片,她带回家乡,妈妈告诉她,电影里的腔调很像“河婆客”(源自潮阳、揭阳、饶平、惠来等地)。
除了客语腔调,品尝北埔擂茶的经验也让陈美仪感到相当新奇。“怎么没有白饭?怎么是甜的?”才尝一口擂茶,满怀思乡情绪的陈美仪顿觉失望,“这和家乡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其实,虽然同样叫擂茶,但台湾流行的擂茶和源自中国大陆广东与福建的擂茶几乎不同,前者口味偏甜,后者则是咸的。陈美仪说,在家乡,擂茶是主食的一种,会炒一些青菜、豆腐、豆子等许多配料,再加入白饭,上面撒一些炒香的花生和芝麻,淋上热腾腾的擂茶汤,所有材料混在一起,就是她记忆中家乡的擂茶滋味。她极力推荐大马侨生尝尝台湾擂茶,“真的很特别!”
陈美仪说,马来西亚包含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3大民族,但台湾只有华人,所以很重视族群问题。来台湾前,虽然家里讲的是客家话,但她对客家族群并没太多了解,进入客家学院,也挑起她对族群议题的认知。
长期关注多元文化议题的中央大学客家社会研究所所长张翰璧以“双重隐性”来解释大马华裔客家人的处境。她说,马来西亚华人属于少数,在政治的公领域上华人必须团结,使得各族群的特色无法被过度强调。私领域方面,霹雳州怡保虽以客家族群居多,但日常交易买卖却多使用广东话,客家族群因而成为双重隐形的身份文化。
其实,谈起当初进入客家学院的缘由,受访侨生们都坦承是误打误撞,然而,课堂的熏陶与客庄的实地造访,让这群马来西亚侨生重新认识客家族群,也让台湾的求学生涯,有了更多元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