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則信息具有足夠的感染力,其正面的口碑可以直接帶來財務上的利益。保羅‧馬斯登研究發現了一些方法,可以用來評量顧客推薦某一品牌的意願與公司業績的關聯性,其推薦意願每改善1% 可能會帶來幾百萬美元的營收成長。
放手
在部落格圈(blogosphere )裡,顧客的評論引擎、消費者擁護網站、和其他非傳統的社交圈都隨時在互動——其方式經常很難逆料——並影響著消費者決策。
以氣象學家和數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 )所創造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這個名詞為例,它所代表的意思是蝴蝶在世界的一端鼓動其翅膀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製造出氣候大災難。
由這個理論來推演,在錯綜複雜的系統裡,最初的情況都可能帶來非常敏感的最終後果;也就是說,開始的小小改變都可能很戲劇化地影響著最終結果。行銷專家若將目標市場鎖定在上網成迷的年輕人,那麼就必須對這個觀念詳加了解。
因為它告訴你:你可以只跟一小撮佔據良好地位的顧客發展關係就可能快速開發出產品市場來。但是這種波動性卻是很鋒利的「兩面刃」。假如你在初期犯下一些錯誤,也可能像滾雪球一般傷害產品的名聲。
所以,企業界必須體認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嚴格管控行銷資訊,反而愈來愈需要看「利害關係人網站」(stakeholder webs )的臉色,它們是由一群又一群的個人所組織起來的網站,隨時都在監視企業的行為並設法想改變之。
你我都知道:少數人經常握有不成比例的權力可以重大影響整個系統。因此有一些領導公司一直在設法鑑別出這些個人網站,譬如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 )所說的專家(maven )、連結者(connector )、和推銷員(salesmen ),並利用他們的能力來協助公司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舉例來說,寶僑公司(Procter & Gamble )在其旗下事業單位Tremor 於年輕人市場打下一片天地之後,又發動了一項新的口碑專案,命名為Vocalpoint ,將重點擺在媽媽這個市場區塊;寶僑公司從一開始就篩選出一些社交活動力比較強的媽媽,這批被稱呼為Vocalpoint 媽媽的女士每天平均會與25 到30 位其他婦女交談——相對的,一般媽媽平均只與5位婦女交談。
以同儕互相評比聞名的新聞網站Digg. com 上,也曾經出現過一位名叫P9 的投稿者,其投稿量真是大到非常嚇人的地步,也因些其文稿經常就被排版在網站的頭版,可是其他使用者就開始批評這一群「Digg 幫」(Digg gangs ),到最後Digg.com 只好重新計算貼文的排名順序,但是此項改變卻惹火了明星投稿人,例如,P9 現在就已正式退出Digg.com 。
雖然我們很難判斷Digg.com 沒有P9 之後會不會運作得更順利,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永遠有一批新的「超級使用者」很急切地想填補這個空缺。總之,如果你能邀請到社交網站上的超級巨星來襄助,卻又不會疏遠了其他網友,那麼,你將發現自己的系統影響力,實力大增。
將消費者轉變成「生產性消費者」
感謝第二代網路,幾乎每一產業裡的公司都可以將顧客轉變成生產者——我的意思是說「生產性消費者」(prosumers )。
「生產性消費者主義」(prosumersism )所涵蓋的範圍遠大於「大批量定制生產」(mass customization )、「顧客至上」(customer centricity )、或任何由公司製造基本產品並讓顧客決定細節的名詞;其定義和面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隨時隨地都在積極而且持續參與產品和服務的創造。
這個觀念其實不新,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 )在1970 年代早期就已介紹過它。艾爾文‧托佛勒(Alvin Tof.er )在1995 年代也介紹過這個名詞。
我本人則在1995 年著作《數位經濟》(The Digital Economy )一書中更加細緻地重述這個觀念。後來它的力量愈來愈強,已到不容忽視的地步,於是安東尼‧威廉斯(Anthony D. Williams )和我就在我們的共同著作《維基經濟學》中專門撥出一整章來討論這個題目。
上述每一種個案所想表達的重大信息其實都相同:科技的進步將在未來促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併為一。但是,我得再度重申:這個觀念仍然在孕育中,仍待有意願和有技能做生產性消費的新一代人去實現。
你可能會說:「哪又怎麼樣?」生產者與消費者一直是同一批人:從總體觀點上來看,我們的生產總值會等於集體消費之總價值。但是生產性消費者主義有一點很不同:在個體經濟的層面上,它促使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界線變得很模糊。
在過去,企業界可以完全不理會或甚至抗拒顧客所提的改革創新,如果它不符合其內部程序和事業經營模式;但是時至今日,年輕人卻認為這個世界是發揮創意的地方,而非僅供消費。
N世代將集體唾棄那些靜態不變、「只能讀、不能改」的產品,改而擁抱可以讓他們直接參與生產其所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當然,他們還會堅持分享彼此的調適過程。
生產性消費者主義主要是體現利益為基礎的社區共同努力,以解決問題或改進產品或服務。今天,我們有大量的協作和大眾通訊技術,使得這些群體可以發揮功能並且蓬勃發展。
如果情況夠好,其他人也都會想參加——於是創新改革者將一夜之間變成生產性消費者。隨著第二代網路、部落格、共筆、和比較少得到宣傳的工具(例如,廉價的視訊編輯軟體和簡單的界面工具)的到來,生產性消費者主義有愈來愈多實現的機會。
隨著消費者可使用的工具愈來愈類似「專業人士」,任何人只有這方面的技能和興趣就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創造了新點子、新服務、或新事物。由於可用技術的民主化,這些工具不僅存在,而且每個人都能夠接近和使用它們。
我所設立的n世代公司(nGenera )研究顯示:生產性消費者主義已深植於青少年文化中;世界各地的年輕人正在尋找機會參與企業界活動,和它們共同創造。
例如:‧ 54% 的N世代表明:他們經常修改「自己的東西,使它適合我的身份」。較發達國家(美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在這項指標的得分均小於50% ;相對的,新興國家(中國、印度、和巴西)則大約得分60% 。
‧ 60% 的N世代同意:他們「利用各種企業所給的機會來幫助他們改善其產品和服務。」(同樣地,新興國家年輕人的同意比率比較高。)
‧ 要年輕人在「熱情」和「發財」之間作個選擇,大多數N世代選擇「熱情」(中國、日本、和墨西哥是例外)。我們問「樂趣」與「發財」選何者時,也得到「樂趣」為重的相似答案。這個發現顯示:N世代的工作觀念與父母輩的傳統觀念有很大不同(參閱第六章)。@待續…
摘編自 《N世代衝撞》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提供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