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竹思紐約報導)7月26日,新唐人首屆「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繼續在曼哈頓進行,十一位複賽選手儘量展現各自技巧與詮釋能力,台下評委凝神貫注傾聽並隨時記下筆記。觀摩複賽的觀眾被要求不能在比賽期間鼓掌,休息期間,面露喜悅之情的他們不禁交口稱讚選手的素質。現場雖安靜卻不沉悶,因為每位選手均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迴盪的音符包含著不同的人生觀。複賽結果將於下午公佈。
肢體語言展技巧 表現個性
7月26日的複賽可以選擇的兩個曲目分別是,貝多芬協奏曲 Op. 61,第一樂章加上華彩,以及巴哈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G小調,BWV1001,賦格曲。
八位複賽選手選了巴哈的樂曲,即使是同一曲目,18號林佳霖表現出如一的嚴肅與憂鬱;12號蔡承翰和24號多赫則以較大的肢體語言奏出活潑與激情,時而有力,時而遐意;即便是來自加拿大的姐妹演奏也不相同,妹妹9號李元喜的曲調平和舒展,姐姐19號李真喜則是更加嫻熟快速。
選手們的演奏習慣很不相同,有的選手在演奏中緊閉雙目,21號陳佳慧卻一直圓睜雙眼盯著正在拉的小提琴,有時翹起嘴脣,像是一位挑剔的畫家在畫一幅色彩濃重的油畫,有時急切,有時則露出勝利的微笑。
有華裔血統的7號羅耐德的演奏隨意輕快,這也許與他在後來接受採訪中透露的自己常在迪斯尼影片中配音有關。今年25歲的他,5歲學小提琴,在耶魯音樂學院學習並師從已於2004去世的著名小提琴家埃里克 弗雷德曼(Erick Friedman)。
在3位選擇鋼琴伴奏貝多芬作品的選手中,25號王熠堯身著黑色西裝,他的演奏表現出一股貴族氣質,瀟灑而桀傲;17號童顏演奏得輕鬆流暢,又聲聲切題;6號劉芳佑相對來說動作最少,卻似乎在最深切的訴說貝多芬最善於涵蓋的生活的痛苦與掙扎。
觀眾感動,專家稱讚一流水平
現場的觀眾有隨朋友而來的紐約華人,有外國遊客,也包括小提琴家,還有陪孩子來比賽的家長。
從危地馬拉(Guatemala) 來紐約旅遊的格朗特(Garcia-Gallont)夫婦偶爾來到這裡,先生魯道夫也是一位小提琴家,他對大賽選手的表現讚不絕口,「他們很多都是一流水平,他們不僅注重技巧,更能融入自己的個性。」太太馬麗亞接著說,「這就是我為什麼這麼喜歡今天比賽的原因,我不喜歡單純的技巧,我要看藝術家表現的內涵。」
魯道夫認為,「今天的兩首選擇曲目都能令選手有最好的發揮之地,是非常好的選擇。」
陪兒子來比賽的7號羅耐德的父親羅賓森(Timothy Robinson)是耶魯大學古典英語系講師,他表示,「這是一個從未經歷過的比賽,非常激動人心,而且大賽突出了華裔,可以將讓西方瞭解中國人對西方音樂的詮釋。」有著中國太太的他最喜歡中華文化,尤其是唐朝文化和李白的詩。
在看熱鬧的「外行」中,在紐約做金融的盧巧文小姐說自己喜歡古典音樂與民族舞蹈,來此是受朋友之邀,也是衝著華人大賽。她說自己今天的感覺特別好,尤其是很多男選手的表現很有震撼力,雖然自己不是專家,不便評論選手的技巧,但感到他們的演奏都很流暢,「令我心靈感動。」
盧巧文說,「我的日程安排不允許看明天的決賽了,但我最期待的是下個月的中國舞蹈大賽。」
關於複賽中巴哈與貝多芬的曲目
巴哈最早賦予單旋律的小提琴曲以多聲部,加上其嚴謹的音樂風格,要求小提琴演奏家有很強的用弓技巧。所以很多音樂家將巴哈作為音樂聖經,天天練習。G小調奏鳴曲中包括旋律音和一些伴奏的音,更需演奏者將旋律音清楚的交給觀眾。此外其組曲還包括有舞蹈性質,要看演奏者如何體現。另外還有快步的,要拉得非常迅速。
貝多芬協奏曲 Op. 61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這首D大調.OP.61,作於1806年,被認為是所有小提琴協奏曲中最為優秀的一首。這首作品專為當時維也納劇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萊門特(Franz Clement)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萊門特在維也納首演。這首作品,貝多芬因考慮到克萊門特演奏的技巧,專寫了大量發揮技巧的樂段,總譜完成於演奏會的兩天以前,現在留下的有兩種稿本,一種看起來是原始的構思,未受他人左右;另一種明顯更小提琴化,而且這兩種稿本與貝多芬在世時出版的版本也不一樣。現在一般使用的乃是出版時的版本。英國音樂家愛蘭‧泰生證實貝多芬改正過這個版本的校樣,實際上這個出版的版本是兩個版本之間的折衷。
這首作品的三個樂章是:1.不太快的快板,從定音鼓的5次敲擊開頭,這個樂章中瀰漫的安詳情緒,令人想起莫扎特,主部主題一直在奇妙的寧靜中曲折地游動。2.小廣板,這個慢樂章開頭小提琴加了弱音器,圓號和單簧管呼應後,小提琴在裝飾音的花環後有一系列美好的變奏,華彩樂段後進入未樂章。3.快板,是一首輕鬆而又輝煌的迴旋曲,迴旋曲疊句類似舞曲,它先在獨奏小提琴的低而深沉的G弦上,後在遠遠超出樂譜上端的閃耀急速走句、顫音、琶音中出現。這個樂章充滿自發的活力,它是迴旋曲和奏鳴曲快板的結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