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為「冬節」,民間習俗認為不必等到中國新年,吃過冬節湯圓就表示增加一歲。因此,有人打趣說,冬節不要吃湯圓就不會老一歲了。宋朝陸游《辛酉冬至》詩有:「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也是把過冬至視為添加年歲的節日;那麼,為甚麼說「冬至大如年」呢?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一個節令,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冬至這天太陽漸由南回歸線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最短,晚上最長。南半球正好相反,所以冬至又稱為「南至」,如《左傳‧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冬至之後,白日漸長,古人稱冬至為「一陽生」。唐代孔穎達《正義》疏《易經》「后不省方」句曰:「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於靜也。」古人認為冬至適逢陰陽交替時刻,是陰(夜)氣盛極轉衰,陽(日)氣剛要萌生,是冬盡春來的前兆。因此,古人非常重視冬至這個節日。
冬至也是傳統節慶之一。周朝時,天子就選冬至日舉行盛大的郊祀典禮,認為冬至是祭天最好的日子;漢朝時冬至稱為「冬節」,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神明的節慶活動。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冬至有日行南至,及陰氣之至、陽氣始至的涵意。冬至這天,北方吃的應節食物為餛飩,南方為湯圓。冬至日的前一天,又叫作「小至」,家家戶戶搗米作湯圓,以作為冬至日團圓圍桌食用。過了冬至,就將迎接新年,所以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就是冬至的歡慶禮俗和中國新年都差不多少。如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十‧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責任編輯:方沛